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规划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 630 亿元。一期工程于 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占地面积近 72 万平方米,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程于 2024 年 7 月启动,紧邻一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两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2025 年目标交付量为 35 万辆。
工厂的智能化水平极高,配备了 9100 吨压铸岛集群(规模超过特斯拉上海工厂)、700 多个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新车。此外,工厂还拥有总长 2.5 公里的测试跑道、智能物流系统和 16.2 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 1640 万千瓦时,相当于种植 54 万棵树。
二、产品与技术创新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发布,定位高端智能电动轿车,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弗迪刀片电池(随机混装),支持 800V 高压快充技术,15 分钟可补充 510 公里续航。截至 2025 年 4 月,SU7 累计交付量已达 22.95 万台,但仍有 18 万份未交付订单,交付压力较大。
工厂在技术创新方面亮点突出:
- 一体化压铸技术:采用 9100 吨压铸机,实现 72 个零部件一次成型,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车身强度。
- 智能驾驶:配备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和纵目科技 ADS 系统,支持高阶自动驾驶功能。
- 绿色制造:废水处理系统实现 “零” 重金属排放,VOCs 处理效率达 99%,光伏电站年减排二氧化碳 9905 吨。
三、供应链与产业协同
小米汽车供应链覆盖电池、底盘、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与宁德时代、弗迪、禾赛科技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为应对产能压力,小米在武汉江夏区布局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强化长三角与华中供应链双核布局。此外,工厂采用 “双班制” 生产,月产能已提升至 2.2 万台,二期投产后有望进一步优化至 3.5 万台 / 月。
四、区域影响与未来布局
工厂选址通州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得益于当地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亦庄新城作为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区,已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小米汽车的入驻不仅带动了周边物流、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发展,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例如武汉等地的交付保障专员和维修岗位招聘。
未来,小米计划在二期工厂旁预留 52 公顷地块作为三期用地,进一步扩展产能至 105 公顷,构建 “超级工厂矩阵” 以应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工厂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 800V 高压平台、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
五、挑战与争议
尽管工厂建设进展顺利,小米仍面临供应链管理和产能爬坡的挑战。例如,电池供应商混装策略(宁德时代与弗迪)引发的安全争议,以及订单激增导致的交付周期延长(当前交付周期约 27-30 周)。此外,如何平衡产能扩张与产品质量,避免 “互联网式扩张” 与制造业长周期规律的冲突,也是小米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总体而言,北京通州小米汽车工厂不仅是小米造车战略的核心支点,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缩影。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优化,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