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自有工厂布局
- 北京昌平智能工厂
- 定位:小米历史上第一座自有大规模手机制造基地,2024 年 2 月正式投产,目标成为 “世界级灯塔工厂”。
- 产能:年产能超千万台,日均产量可达 3 万台,主要生产小米 14 系列、小米 14 Ultra 等高端旗舰机型。
- 技术亮点:96.8% 的组测包装备自研,软件 100% 自主开发,应用 5G、AI、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 北京亦庄汽车工厂
- 定位:小米汽车核心生产基地,2024 年 3 月揭幕,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总产能将提升至 35 万辆。
- 产能表现:2024 年 6 月开启双班生产,月交付量突破 1 万辆;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产能爬坡加速。
- 技术优势:拥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采用自研生产管理系统,支持柔性化生产。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 定位:小米首座智能家电工厂,2025 年 2 月主体封顶,计划 11 月投产,2026 年大规模量产。
- 产能规划:一期聚焦空调品类,年产能 300 万台,远期规划 600 万台,覆盖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大家电。
- 战略意义:支撑小米 “冰空洗” 全栈自研,通过核心部件(如空调压缩机)自主研发突破行业专利壁垒。
二、生态链与海外合作生产
- 生态链企业代工
- 小米生态链企业(如紫米、华米、云米等)负责生产充电宝、手环、净水器等非核心产品,采用 “小米设计 + 代工生产” 模式,但工厂所有权归属生态链企业。
- 例如,酷态科(CUKTECH)作为小米子公司,为小米生产充电器等配件,但工厂独立运营。
- 海外本地化生产
- 印度:小米在印度有 6 家合作工厂(如与富士康合作),2024 年生产的手机 99% 本地化,但工厂所有权归合作方,小米仅负责技术指导。
- 印尼:2017 年在巴淡岛建立生产基地,实现手机 100% 本土化生产,与当地企业合作运营。
三、自建工厂的战略意义
- 技术掌控:通过自研装备和软件(如昌平工厂的智能物流系统、汽车工厂的生产管理平台),小米实现了对核心生产环节的自主可控。
- 成本优化:武汉工厂依托光谷产业集群降低供应链成本,北京汽车工厂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单车成本。
- 生态协同:昌平工厂与亦庄研发中心形成 “研发 + 量产” 闭环,武汉工厂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实验室,推动产学研结合。
- 品牌升级:自建工厂打破 “组装厂” 标签,雷军甚至以 “雷厂长” 身份推动智能制造形象。
四、未来布局方向
- 产能扩张:汽车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计划将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冲刺全球电动车市场。
- 技术输出:昌平工厂的智能制造经验可能向生态链企业复制,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
- 全球化布局:除印度、印尼外,小米可能在东南亚、欧洲等地新建自有工厂,进一步降低关税和物流成本。
总结
小米已从早期依赖代工厂的轻资产模式,转型为 “核心品类自建工厂 + 生态链代工 + 海外合作” 的多元化制造体系。截至 2025 年,其自有工厂覆盖手机、汽车、家电三大领域,年产能超 2000 万台(套),成为支撑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关键基础设施。未来,随着武汉工厂投产和汽车产能释放,小米的制造能力将进一步强化其在全球科技市场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