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增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7 10:07:47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增程
小米汽车的增程式技术布局正逐步落地,首款增程式 SUV 车型「昆仑」(内部代号 N3)预计 2026 年正式上市,标志着小米正式切入增程式混动市场。以下从技术特性、产品定位、市场策略及竞争环境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特性:增程与智能驾驶的双重突破


  1. 增程动力系统
    「昆仑」将搭载 1.5T 增程器与双电机四驱系统,纯电续航达 400 公里(CLTC 工况),综合续航突破 1000 公里。其增程器采用体积优化技术,通过米勒循环、DCVVT 进排气气门可变正时等设计,热效率或达 41%,油电转换效率 3.13kWh/L,馈电油耗低于 5.8L/100km。相比竞品,其纯电续航显著优于问界 M9(275 公里),接近理想 L9(286 公里),但综合续航略低。
  2. 智能驾驶与底盘技术
    新车配备车顶激光雷达(推测为禾赛或速腾聚创)、博世 IPB 2.0 智能制动系统及后轮转向技术,支持城市 NOA、自动泊车等功能,配合小米自研的 HyperOS 车机系统,实现多屏交互与车家互联。此外,其 5.2 米级车长与 3 米轴距的六座布局,通过垂直 D 柱设计优化第三排头部空间,后备箱容积在同级中具备竞争力。
  3. 供应链协同
    增程器由博世提供技术支持,电池可能采用宁德时代 CTP 无模组方案,能量密度 200Wh/kg,支持直流快充(10%-80% 电量需 30 分钟)。工厂端,小米北京亦庄二期工厂扩建至 105 公顷,2026 年产能将提升至 60 万辆 / 年,为增程车型量产提供保障。

二、产品定位:家庭用户的「增程旗舰」


「昆仑」瞄准中大型家用 SUV 市场,直接对标理想 L9(40.98 万起)、问界 M9(46.98 万起)及腾势 N9(38.98 万起)。其核心差异化在于:
  • 价格策略:预计售价 25 万 - 35 万元,较竞品低 10 万 - 15 万元,主打「高端配置、中端定价」。
  • 空间设计:方正车身与六座布局(第二排独立座椅),契合多孩家庭需求,相比小米 SU7 的运动风格,转向「实用主义」。
  • 生态整合:依托小米澎湃 OS 与米家生态,实现手机、汽车、家居的无缝联动,例如语音控制智能家居、跨设备导航流转等。

三、市场策略:增程技术的「普惠化」尝试


  1. 增程市场红利
    2024 年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 89.1%,占新能源市场 12%,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小米选择此时入局,既规避纯电车型的充电焦虑,又借助增程技术的「低门槛、高收益」特性(研发成本较纯电低 30%),快速打开家庭用户市场。
  2. 产能与交付
    小米汽车 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二期工厂扩建后,产能瓶颈将逐步缓解,但需警惕 SU7 交付周期延长至 32-43 周的教训,避免增程车型重蹈覆辙。
  3. 用户痛点解决
    针对增程技术「脱裤子放屁」的争议,小米通过发动机静音优化(低声学灵敏度框架式缸体)、热管理系统(增程器余热回收)等设计,将车内噪音控制在 60 分贝以下,接近纯电车型体验。

四、竞争环境:新势力的「贴身肉搏」


  1. 头部竞品动态
    • 理想 L9:2025 年改款推出「智驾焕新版」,搭载激光雷达与 Orin-X 芯片,CLTC 综合续航 1315 公里,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
    • 问界 M9:2025 年改款首日大定超 1 万台,搭载华为 ADS 3.0 智驾系统,纯电续航 275 公里,综合续航 1402 公里。
    • 腾势 N9:预售首日订单破 7 万台,搭载宁德时代骁遥超级电池,支持双 180 度旋转座椅,售价 38.98 万起。

  2. 小米的机会与挑战
    • 优势:SU7 积累的品牌势能(2024 年单月最高交付 2.5 万辆)、供应链议价能力(博世、宁德时代深度合作)、性价比策略。
    • 风险:2026 年上市时,竞品或完成技术迭代(如理想 L9 搭载固态电池);增程市场价格战加剧,可能挤压利润空间。


五、未来展望:增程技术的「生态化」延伸


小米增程战略不仅限于单一车型,而是构建「纯电 + 增程」双线产品矩阵。根据规划,2026 年还将推出代号 MX11 的纯电 SUV,形成价格覆盖 15 万 - 80 万元的全场景产品线。此外,小米计划将增程技术与「人车家全生态」结合,例如通过 V2L 对外放电功能支持露营场景,或与米家设备联动实现车内远程控制家电。
总体而言,小米增程 SUV 的推出是其汽车业务从「技术秀」转向「规模化」的关键一步。若能在价格、续航、智驾体验上形成差异化,有望在家庭用户市场撕开缺口,但需警惕产能爬坡与竞品迭代的双重压力。
小米汽车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