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尚未推出传统意义上的油电混合动力(HEV)车型,但其产品线已明确布局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增程式电动(EREV)技术,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小米汽车的混合动力技术路线
1. 增程式电动(EREV):首款混动车型 “昆仑” SUV
- 定位与技术:小米内部代号为 “昆仑” 的增程式 SUV 预计于 2025 年四季度亮相,2026 年上市。该车搭载 1.5T 增程器与双电机四驱系统,纯电续航约 200 公里,综合续航突破 1000 公里,支持直流快充。
- 市场策略:通过 “可油可电” 的特性解决用户续航焦虑,同时依托小米生态链优势降低成本,入门款价格或下探至 15 万元,直接对标零跑、深蓝等 20 万级竞品。
- 技术亮点:采用消费电子级硬件替代车规级部件(如座舱摄像头),并推出 “素车” 概念,用户可通过选装定制配置,类似手机行业的 “硬件 + 生态” 模式。
2. 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潜在布局方向
- 规划背景:小米在 2023 年曾透露规划一款混合动力车型(内部代号 “昆仑”),但后续信息显示其更倾向于增程式技术。不过,随着市场对 PHEV 需求的增长(如比亚迪 DM-i 系列的成功),小米未来可能推出 PHEV 车型,尤其是在 15 万 - 20 万元价格带。
- 政策支持:中国对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续航≥50 公里)提供购置税减免和部分地方补贴,而传统 HEV 仅享受有限优惠,这可能促使小米优先发展 PHEV。
二、小米为何暂未推出传统油电混合动力(HEV)?
1. 技术路线选择
- 战略聚焦:小米创始人雷军曾明确表示 “小米汽车要做全球最好的电动车”,首款车型 SU7 定位纯电高端市场,技术资源集中于 800V 高压平台、CTB 电池一体化等纯电技术。
- 市场需求:中国消费者对纯电和插电混动车型的接受度更高,HEV 市场份额较小(主要由丰田、本田主导)。小米作为新进入者,选择增程式和 PHEV 更容易打开市场。
2. 成本与供应链
- HEV 技术门槛:传统 HEV 需要复杂的动力分流机构(如行星齿轮组),技术积累和研发成本较高。小米缺乏相关经验,而增程式和 PHEV 可复用纯电平台,降低开发难度。
- 供应链整合:小米已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电池技术,并自建电池包工厂,增程式和 PHEV 的供应链更易整合。
三、未来可能性:小米是否会推出 HEV?
1. 市场竞争压力
- 若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在 HEV 领域进一步扩大优势,小米可能被迫跟进。例如,吉利雷神混动、长城柠檬混动等技术已实现低成本高效能,小米需考虑差异化竞争。
2. 政策与用户需求变化
- 若中国对 HEV 的政策支持加强(如绿牌或补贴),或用户对 “无充电焦虑” 的 HEV 需求上升,小米可能调整策略。但目前政策更倾向于纯电和插混。
3. 技术储备
- 小米在招聘信息中提及 “混动车型热管理系统” 研发,显示其对混合动力技术的持续关注。若未来推出 HEV,可能基于现有增程式平台进行改造。
四、用户如何选择小米混动车型?
1. 增程式 SUV “昆仑”
- 适合人群:长途出行较多、充电不便的家庭用户,或对续航焦虑敏感的消费者。
- 优势:综合续航超 1000 公里,城市通勤可纯电,高速用油无里程焦虑,价格亲民。
2. 纯电车型 SU7/YU7
- 适合人群:充电便利、追求性能和科技感的用户。
- 优势:SU7 搭载 800V 高压平台,5 分钟充电 220 公里,零百加速 1.97 秒,智驾系统支持城市领航。
总结
小米汽车目前以纯电车型为主,混合动力布局集中在增程式和插电式领域,尚未推出传统 HEV 车型。未来是否涉足 HEV 取决于市场竞争、政策导向和技术储备。对于用户而言对于用户而言,若需 “可油可电” 的车型,可关注 2026 年上市的 “昆仑” 增程 SUV;若偏好纯电,SU7 和 YU7 仍是更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