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业务进展:销量超预期,技术壁垒凸显
- 销量爆发式增长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累计交付 22.95 万辆,单月销量突破 2.9 万辆,连续六个月保持 2 万辆以上的稳定输出,远超市场预期。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若按均价 25 万元测算,汽车业务收入将突破 875 亿元,占小米集团总营收比例或超 20%。
- 技术竞争力提升
小米 SU7 搭载宁德时代新一代 “麒麟电池”,CLTC 续航突破 90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充电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并升级至 Xiaomi Pilot 3.0 智能驾驶系统,硬件配置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其 V8s 电机转速达 27,000rpm,功率密度超特斯拉同级别产品,碳化硅电控技术降低能耗 15%,高速续航表现显著优化。
- 生态协同效应
小米汽车与米家生态深度整合,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车辆及智能家居设备,形成 “车家互联” 闭环。数据显示,38% 的小米汽车车主同步购买小米手机,汽车展厅手机日销量激增 5 倍,凸显生态联动对其他业务的拉动作用。
二、财务表现:盈利拐点临近,利润弹性显著
- 毛利率快速改善
小米汽车 2024 年四季度毛利率达 20.4%,已接近理想汽车(20.3%)水平,单辆毛利润约 4.4 万元。随着产能提升和规模效应显现,2025 年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28%,汽车业务单季或实现扭亏为盈。
- 集团利润中枢上移
若 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 35 万辆,按净利润率 10% 测算,汽车业务可贡献超 87.5 亿元利润。叠加手机高端化(4000 元以上机型占比提升至 30%)、IoT 设备连接数突破 10 亿台,以及互联网服务 ARPU 值提升至 15 元,小米集团全年净利润有望突破 1000 亿元,较当前市场预期(376-800 亿元)存在显著弹性。
- 现金流与研发投入
截至 2025 年 Q1,小米现金储备达 1080 亿元,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30% 至 120 亿元,其中 60% 投向 AI 大模型与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复用率提升降低边际成本。
三、市场竞争:细分市场领跑,传统豪强承压
- 中大型轿车市场断层领先
2025 年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869 辆的销量稳居新势力车型榜首,在中大型轿车市场超越奥迪 A6L(45,148 辆)、宝马 5 系(23,885 辆)等传统豪强,成为该细分市场最大黑马。
- 价格战下的差异化优势
小米 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较同级别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低 15%-20%,但配置对标高端车型。其 “硬件 + 软件 + 生态” 的商业模式,通过后装市场(如自动驾驶订阅服务)提升单车利润空间,避免陷入单纯的价格竞争。
- 全球市场增速放缓风险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预计降至 32%,欧美对中国 EV 加征关税(美国 100%、欧盟 17.4%-38.1%),可能制约小米汽车的出口计划。
四、产能与供应链:短期瓶颈待解,长期潜力释放
- 产能爬坡加速
小米北京亦庄工厂一期月产能已达 2.2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45 万辆 / 年,可满足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需求。当前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交付周期最长达 49 周,产能释放后订单转化为收入的确定性较高。
- 供应链深度整合
小米通过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构建供应链体系,核心供应商包括万向钱潮(底盘系统)、祥鑫科技(轻量化结构件)、凯众股份(智能驾驶部件)等。2025 年供应链企业订单弹性显著,部分企业小米业务占比超 30%,业绩增长确定性强。
- 潜在风险
电池(宁德时代)和芯片(高通)供应仍依赖外部,若全球供应链再度紧张可能影响交付节奏。此外,工厂扩建和智能制造升级需要持续投入,可能对短期利润造成压力。
五、海外布局:测试销售启动,长期战略明确
- 小规模试水海外市场
小米汽车已组建海外销售团队,计划 2025 年在欧洲、东南亚和南美进行小规模测试销售,利用现有 100 余家海外门店网络。首款车型 SU7 已在巴塞罗那 MWC 展会亮相,并在法国进行路测,为 2030 年前进入欧洲市场铺路。
- 本地化挑战
海外市场需应对法规(如欧盟智能驾驶合规)、品牌认知度不足等问题。小米计划通过差异化产品(如欧洲主推小型电动车、东南亚推出经济型车型)和生态联动(如与当地智能家居品牌合作)打开市场。
六、分析师观点:估值分歧显著,关注催化剂
- 看多逻辑
- 高增长预期:大和证券维持 “增持” 评级,目标价上调至 65 港元,认为小米汽车 35 万辆交付目标超预期,产能释放将推动业绩增长。
- 生态溢价:野村证券将小米 2027 年电动车市占率预期从 3% 上调至 15%,看好其 “手机 + 汽车 + IoT” 铁三角用户年均消费 6.2 倍于普通用户的潜力。
- 谨慎观点
- 估值过高:瑞银下调评级至 “中性”,认为当前股价(40 倍前瞻市盈率)已反映最乐观预期,产能瓶颈可能限制电动车业务爆发。
- 竞争加剧:中金指出,2025 年新势力车企将密集推出竞品(如小鹏 X9、蔚来 ET9),小米需持续投入研发以维持技术领先。
七、投资建议:把握高增长红利,警惕短期波动
- 核心机遇
- 销量驱动:若 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 35 万辆,叠加手机高端化和 IoT 增长,小米集团净利润有望超 1000 亿元,对应市盈率约 14 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 技术壁垒:800V 高压平台、智能驾驶等技术的领先性,以及生态协同效应,可能成为估值提升的催化剂。
- 风险提示
- 产能不及预期:若二期工厂投产延迟或供应链受阻,可能导致交付目标下调,引发股价回调。
- 政策与市场风险:全球经济放缓、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可能影响需求。
- 操作策略
- 长期投资者:可逢低布局,享受小米汽车业务高速增长和生态溢价带来的红利。
- 短期交易者:关注产能进展、订单数据及分析师评级变化,避免追高。
八、关键跟踪指标
- 销量数据:月交付量、订单积压量、海外市场拓展进度。
- 财务指标:汽车业务毛利率、研发投入占比、现金流状况。
- 市场动态:竞品发布、政策变动、供应链稳定性。
- 估值指标:市盈率、市销率、EV/EBITDA。
总结:小米汽车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已成为小米集团股价的核心驱动力,其技术壁垒、生态协同和产能释放潜力显著。尽管短期面临估值过高和产能瓶颈风险,但长期来看,若能持续兑现销量目标并拓展海外市场,小米有望从消费电子龙头转型为全球科技巨擘,其股票仍具中长期配置价值。投资者需密切关注产能进展、政策环境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动态调整持仓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