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车型销量与交付进展
1. 小米 SU7 系列
- 累计交付量: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系列上市 11 个月累计销量超 32 万辆,其中已交付 18 万辆,剩余约 15 万辆订单排队等待交付。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例如蔚来 ET5 上市 11 个月累计交付约 10 万辆,理想 L9 同期交付约 8 万辆。 - 季度表现:
2025 年一季度,小米 SU7 系列交付 75,884 辆,其中标准版 72,627 辆,SU7 Ultra 3,257 辆。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000 辆,创历史新高。 - 周度波动:
4 月第一周(4 月 1 日 - 7 日)受 SU7 爆燃事故影响,销量骤降至 0.5 万辆,但第三周(4 月 14 日 - 20 日)快速恢复至 7,160 辆,其中 SU7 Ultra 交付 451 辆。
2. 小米 SU7 Ultra
- 市场表现:
作为 52.99 万元起售的高端车型,SU7 Ultra 上市 10 分钟大定突破 6,900 台,3 月 3 日订单超 19,000 台。截至 3 月 27 日,锁单量突破 1 万辆,全年预计交付 2-3 万台。 - 交付进展:
截至 4 月 22 日,SU7 Ultra 累计交付约 3,708 辆(3 月 3,257 辆 + 4 月 451 辆),交付周期为 18-21 周,显著短于标准版的 47-50 周。
二、产能与订单情况
1. 产能瓶颈
- 工厂现状:
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约 15 万辆,当前已实施双班生产,但仍无法满足需求。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中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届时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 - 交付周期:
由于产能不足,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328-350 天(约 11 个月),Pro 版 315-336 天,Max 版 294-315 天。
2. 订单储备
- 存量订单:
截至 2025 年 3 月,SU7 系列累计锁单约 38 万份,其中标准版占比约 60%,Pro 版 25%,Max 版 10%,Ultra 版 5%。 - 新增订单:
4 月第三周新增订单约 1.3 万辆,显示市场需求依然旺盛。
三、市场地位与竞争分析
1. 细分市场表现
- 中大型轿车:
2025 年 2 月,小米 SU7 以 23,728 辆的销量登顶中大型车销量榜首,超越比亚迪汉(10,444 辆)、奥迪 A6L(10,333 辆)等竞品。 - 新势力排名:
4 月第三周,小米 SU7 交付 7,160 辆,位列新势力第三,仅次于理想(8,820 辆)和零跑(8,590 辆)。
2. 价格与配置优势
- 性价比:
SU7 标准版(21.59 万元)与比亚迪汉 EV(20.98 万元起)相比,续航多出 100 公里(CLTC 700km vs 605km),且搭载骁龙 8295 座舱芯片和 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 - 高端市场:
SU7 Ultra(52.99 万元)与蔚来 ET7(52.8 万元起)相比,零百加速快 0.3 秒(2.36 秒 vs 2.6 秒),且支持 800V 高压平台。
四、全年目标与挑战
1. 销量目标
- 2025 年计划:
小米汽车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需实现月均交付 2.92 万辆。若二期工厂按时投产,产能有望支撑这一目标。 - 长期规划:
小米计划 2026 年实现年产销 100 万辆,目标进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五。
2. 潜在风险
- 产能爬坡:
若二期工厂投产延迟,可能导致交付周期进一步延长,影响用户体验和品牌口碑。 - 竞争加剧:
华为智界 S7(24.98 万元起)、小鹏 P10(22.99 万元起)等竞品上市,可能分流部分订单。
五、数据差异与统计说明
1. 销售与交付的区别
- 销售数据:
雷军提到的 “32 万辆销量” 可能包含订单量,而 “18 万辆交付” 为实际交车数量。 - 第三方机构:
乘联会、中汽协等机构数据通常统计上牌量,与厂商公布的交付量存在 1-2 个月延迟。
2. 区域市场
- 国内主导:
小米汽车目前仅在中国市场销售,海外计划尚未明确。
总结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约 22 万辆(2024 年 13.68 万辆 + 2025 年一季度 7.59 万辆 + 4 月前三周约 0.73 万辆),其中 SU7 系列占比超 95%。尽管面临产能瓶颈和竞争压力,小米凭借高性价比和品牌影响力,仍有望实现全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未来随着工厂扩建和新车 YU7 的上市,销量增长潜力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