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销量表现与市场地位
- 销量增长趋势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4 月正式交付,仅用 8 个月时间便完成超 13 万辆交付,创造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交付速度的新纪录。具体来看,3 月交付 357 辆,4 月跃升至 7,058 辆,6 月首次突破 1.4 万辆,10 月突破 2 万辆,12 月达到 2.5 万辆。这种逐月攀升的态势,反映出市场对小米 SU7 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 细分市场竞争力
在中大型轿车市场,小米 SU7 全年销量达 139,487 辆,排名第四,仅次于奥迪 A6L、奔驰 E 级和比亚迪汉。其起售价 21.59 万元,成功切入中高端市场,与理想 L6、问界 M7 等车型形成直接竞争。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小米 SU7 在 20 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榜中位列第六,展现出细分市场的强大潜力。
- 新势力品牌排名
尽管小米汽车仅靠 SU7 一款车型,但其全年销量在新势力品牌中排名第七。相比之下,销量更高的品牌如理想、问界等普遍拥有 5 款以上车型。这一成绩凸显了小米 SU7 的单品爆款能力。
二、财务与成本分析
- 收入与亏损情况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收入达 321 亿元,平均售价约 23.45 万元。然而,该业务全年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53 万元。这主要是由于初期研发投入高(全年研发投入超 130 亿元)、工厂建设及供应链体系搭建等成本所致。
- 毛利率改善趋势
尽管全年毛利率为 18.5%,但第四季度毛利率已提升至 20.4%,接近理想汽车的 20.3%。这表明随着销量增长和产能优化,小米汽车的成本控制能力在逐步提升。此外,四季度亏损收窄至 7 亿元,仅占全年亏损的 10%,显示出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三、市场策略与未来规划
- 产品矩阵扩展
小米汽车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推出首款 SUV 车型 YU7,定位纯电动中大型 SUV,预售价 23 万元起,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此外,SU7 Ultra 已提前完成全年 1 万台销量目标,展现出高端市场的潜力。
- 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已实现满负荷生产。二期工厂扩建至 105 公顷,预计 2025 年年中竣工,将进一步提升产能至 35 万辆 / 年。同时,小米在智驾、三电系统、智能底盘等领域持续投入,2025 年研发预算超 300 亿元,专利授权超 1,000 项。
- 渠道与服务网络
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58 个城市开设 200 家门店,并计划进一步拓展。售后服务方面,尽管存在部分车主反馈服务问题(如 “不解决问题”“互相推诿”),但小米通过快速响应和改进措施,逐步提升用户满意度。
四、用户评价与质量表现
- 质量可靠性
车质网数据显示,小米 SU7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质量榜单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特斯拉 Model Y。其产品质量风险指数为 79,超越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在 “百名车主评新车” 调查中,63.1% 的车主对舒适性、动力表现和外观设计表示满意,但也有部分车主指出中控台材质一般、后排空间偏小等问题。
- 市场口碑
小米 SU7 的智能化配置(如 MIUI Car、激光雷达)和生态联动(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连接)深受年轻用户喜爱。然而,部分消费者反映等车周期较长(交付周期超 30 周),且哨兵模式等功能存在优化空间。
五、行业对比与挑战
- 竞争格局
2024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比亚迪、奇瑞等传统车企加速转型,而华为、鸿蒙智行等科技巨头也强势入局。小米汽车需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以应对理想、问界等品牌的高端化攻势。
- 价格战影响
行业价格战导致车企利润承压,例如理想汽车单车利润从 3.12 万元腰斩至 1.6 万元。小米汽车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自研(如自研 V8s 电机、大压铸集群),有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产品竞争力。
总结
小米汽车 2024 年的销量表现超出预期,其快速增长得益于精准的市场定位、高性价比产品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尽管面临亏损压力和激烈竞争,但小米通过技术投入、产能扩张和产品矩阵扩展,正逐步构建长期竞争力。2025 年 35 万辆的销量目标和 YU7 的上市,将进一步检验其市场渗透能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汽车的 “科技平权” 理念和生态优势,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了差异化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