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表现:爆款车型驱动销量增长,产能瓶颈逐步突破
- SU7 系列持续热销
小米首款车型 SU7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零售销量达 75,869 辆,月均交付近 2.5 万辆,累计锁单量超 43 万台,交付周期长达 49 周。其成功得益于性能、智能配置与价格的平衡:单电机后驱版 CLTC 续航 668 公里,双电机四驱版零百加速 3.2 秒,顶配车型售价 29.99 万元,精准切入 20-30 万元主流市场。
- 用户画像:30-35 岁年轻家庭占比超 60%,女性车主比例从 15% 提升至 22%,吸引了部分 BBA 换购用户。
- 产能爬坡与供应链优化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 2025 年中投产后续增至 30 万辆,目标年内交付 30 万辆。通过引入电池包直采、调整生产制度(两周休一天),SU7 月产能已从 7000 辆提升至 1.2 万辆。供应链方面,与宁德时代合作定制麒麟电池,碳化硅电控系统能耗降低 15%。
- 国际化布局初现
计划 2025 年出口 20 万辆,重点开拓东南亚(泰国、印尼)和欧洲市场。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宝马、法拉利专家参与性能调校,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计划 2026 年登陆欧洲。但需应对欧盟反补贴调查(可能加征关税)及充电网络不完善等挑战。
二、技术突破:全栈自研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 智能驾驶:从 L2 到 L4 的进阶
- 硬件配置:27 个传感器(含 1 颗激光雷达)+ 双 Orin-X 芯片(508TOPS 算力),支持城市 NOA、自动过闸机、环岛通行等功能。
- 算法升级:端到端大模型取代传统模块化架构,道路大模型实时生成高精度地图,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提升雨雪天气感知能力。
- 研发投入:2025 年计划投入 300 亿元,团队扩至 2000 人,累计申请专利超 400 项,重点突破 L4 级自动驾驶。
- 三电技术:性能与效率双优
- 电机: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2025 年搭载于 SU7 Ultra,零百加速 2.16 秒。
- 电池:800V 高压平台 + CTB 电芯倒置技术,电池包厚度 120mm,续航达 800 公里(CLTC),支持 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
- 电控:自研碳化硅电控系统,能耗降低 15%,配合 48V 线控制动 / 转向,响应速度提升 40%。
- 生态整合:人车家无缝互联
澎湃 OS 车机系统深度融合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支持无感解锁、远程控制家电等场景。例如,用户可在车内语音控制家中空调,或通过手机 APP 提前预热座椅。
三、产品矩阵:覆盖多元需求,冲击高端市场
- 现有车型迭代
- SU7 2025 款:升级麒麟电池,CLTC 续航突破 900 公里,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开放后 OTA 解锁)。
-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搭载碳纤维车身、三电机四驱系统(2054 马力),定位超跑级性能车,吸引保时捷、宝马用户。
- 新车型布局
- YU7(中大型 SUV):2025 年底发布,采用一体化压铸车身,续航超 700 公里,四屏交互系统对标理想 L9。
- 增程车型:计划推出 15-20 万元增程式 SUV,解决用户续航焦虑,下沉三四线市场。
四、挑战与风险:产能、技术与品牌三重考验
- 产能瓶颈
当前订单积压超 30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前月产能上限 2.5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11 个月。若 2025 年 35 万辆目标达成,需月均交付 2.9 万辆,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 技术稳定性
部分用户反馈高速智驾误识别导致急减速、激光雷达故障等问题,虽通过 OTA 修复,但需提升系统可靠性以维护品牌口碑。
- 品牌高端化
小米手机 “性价比” 形象可能制约汽车高端化,需通过赛事营销(如纽北赛道)、限量车型(SU7 Ultra)重塑品牌认知。
- 政策与竞争
欧盟反补贴调查可能加征关税,华为、理想在智能驾驶和增程技术上的突破构成直接威胁。小米需加快技术迭代,巩固生态优势。
五、未来展望:生态协同与全球化双轮驱动
- 短期(2025-2026)
- 产能释放:二期工厂投产,月产能提升至 3 万辆,交付周期缩短至 12 周。
- 技术落地:L3 级自动驾驶法规开放后,通过 OTA 向用户推送功能。
- 国际化试水:在东南亚、欧洲试点销售,建立本地化服务网络。
- 中期(2027-2030)
- 全球扩张:在匈牙利、印度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
- 技术代差:量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500Wh/kg)、L4 级自动驾驶,构建技术壁垒。
- 生态闭环:汽车成为 “人车家” 生态核心,用户转化率提升至 15%(当前 3.96 亿 MIUI 用户)。
- 长期愿景
雷军提出的 “十年野望”——2030 年进入全球车企前三,需在核心技术(如电池、芯片)、品牌溢价(突破 30 万元价格带)、全球化运营上实现 “三重跨越”。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 “技术普惠” 理念和生态协同优势,已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其未来成功取决于三点:产能爬坡的效率、技术研发的深度、生态整合的广度。若能在 2025 年突破交付瓶颈,2027 年实现技术代差,小米有望从 “跨界者” 蜕变为 “行业定义者”,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