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电池与动力系统
- 宁德时代
- 角色:三元锂电池核心供应商,为小米 SU7 Max/Pro 车型提供 101kWh 电池包,支持 800V 高压平台技术,能量密度达 230Wh/kg,快充 10 分钟可续航 220km。
- 合作深度:双方在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上联合研发,提升车身刚性至 51,000N・m/deg。
- 比亚迪(弗迪电池)
- 角色: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覆盖 SU7 标准版及 YU7 车型,电池容量 73.6kWh,续航达 668km,部分车型由小米自行完成电池 PACK(组装)。
- 技术特点:刀片电池结构提升安全性,成本较三元锂电池低 15%-20%。
- 中创新航
- 角色:一级电池供应商,提供动力电池系统,主要用于中低端车型,采用高镍三元材料,能量密度达 210Wh/kg。
- 汇川技术
- 角色: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供应商,为 SU7 Max/Pro 提供 V6s 超级电机,转速达 21,000rpm,峰值功率 490kW,效率达 97.5%。
- 合作模式:与小米联合研发,共享电机控制算法专利。
- 联合汽车电子
- 角色:供应基础版车型的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适配单电机版 SU7,最大功率 299 马力,成本较汇川技术低约 10%。
二、智能驾驶与感知系统
- 英伟达
- 角色:提供双 Orin-X 芯片,算力达 508TOPS,支持 L2-L4 级自动驾驶,负责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及冗余控制。
- 技术优势:芯片集成深度学习加速器,可处理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源数据。
- 地平线
- 角色:与大陆芯智驾合作开发征程 5 芯片,算力 16TOPS,用于基础版车型的 L2 级辅助驾驶。
- 功能覆盖:支持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
- 禾赛科技
- 角色:激光雷达供应商,SU7 Max/Pro 搭载其 AT128 混合固态雷达,探测距离 300 米,点云密度 153 万 / 秒,支持夜间及雨雾天气精准感知。
- 成本控制:通过自研芯片降低硬件成本,单台雷达价格约 8,000 元。
- 几何伙伴
- 角色:提供高级驾驶辅助(ADAS)解决方案,支持高速领航、自动变道等功能,算法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
- 光庭信息
- 角色:自动驾驶测试服务商,提供人机交互界面测试、仿真场景构建及数据标注服务,通过 ASPICE CL3 车规级认证。
三、智能座舱与电子系统
- 高通
- 角色:骁龙 8295 芯片供应商,支持 5nm 制程,AI 算力 30TOPS,集成 NPU 和 GPU,驱动 16.1 英寸 OLED 中控屏及 HUD 抬头显示。
- 功能亮点:实现五屏联动(中控屏、副驾屏、AR-HUD、手机、智能手表),语音响应速度低于 500ms。
- 广和通
- 角色:提供 5G+V2X 模组,支持 C-V2X 通信,单车型采购额超 1.2 亿元,助力车路协同及远程 OTA 升级。
- 瑞声科技
- 角色:扬声器系统供应商,为 SU7 全系标配 25 扬声器音响系统,采用 VFW 薄型消振重低音技术,实现 7.1.4 声道全景声。
- 德赛西威
- 角色: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供应商,集成高通 8295 芯片,支持多模态交互(语音、手势、触控),屏幕分辨率达 3K。
四、底盘与车身结构
- 拓普集团
- 角色:空气悬挂系统供应商,与小米联合开发闭式空气弹簧,调节速度提升 100%,支持高度自动调节(-50mm 至 + 70mm)。
- 其他贡献:供应铝合金底盘件及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采用 9100 吨压铸工艺,减少焊接点 3000 个。
- 华域汽车
- 角色:提供座椅、车灯及传动轴,座椅支持 16 向电动调节及按摩功能,车灯采用矩阵式 LED 技术,照射距离达 600 米。
- 布雷博
- 角色:前 4 活塞刹车卡钳供应商,配合博世 DPB+ESP10.0 制动系统,100-0km/h 制动距离 33.3 米,响应时间低于 100ms。
- 采埃孚
- 角色:CDC 阻尼可变减振器供应商,支持 10 档阻尼调节,配合智能底盘算法实现毫秒级动态响应。
五、软件与生态服务
- 小米自研
- HyperOS 系统:基于澎湃 OS 深度定制,支持车家互联(控制米家设备)、跨端协同(手机应用无缝流转至车机)。
- 自动驾驶算法:全栈自研 BEV+Transformer 架构,数据闭环周期缩短至 72 小时,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泊车场景。
- 高德地图
- 角色:提供高精地图及实时导航服务,支持车道级引导及拥堵预测,数据更新频率达 15 分钟 / 次。
- 每日互动
- 角色:消息推送服务商,支持小米汽车 APP 的大规模用户触达,日活用户消息推送成功率超 99%。
六、供应链策略与风险管控
- 多供应商体系
- 电池领域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与比亚迪(磷酸铁锂)双供,电机领域汇川技术与联合电子并行,降低单一供应商依赖风险。
- 垂直整合
- 小米自研电池 PACK 技术,自行组装部分磷酸铁锂电池;投资瑞隆科技布局电池回收,减少原材料成本波动影响。
- 全球化布局
- 芯片制造依赖台积电(7nm 制程),激光雷达采购自禾赛科技(中国)与速腾聚创(中国),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超 85%。
总结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呈现 “头部企业 + 新兴科技 + 自研技术” 的多元化特征,通过与宁德时代、英伟达等行业龙头合作确保技术领先,同时投资地平线、禾赛科技等企业布局未来技术。其核心策略是 **“硬件生态化、软件自研化、供应链冗余化”**,旨在平衡成本、性能与供应链安全。不过,部分关键技术(如自动驾驶算法)仍依赖外部供应商,未来需进一步提升自研能力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