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真实销量可从官方数据、第三方验证、产能交付、市场竞争等多维度综合分析,以下是具体情况:
一、官方数据:销量持续增长,但存在订单积压
- 2024 年全年交付量:小米汽车官方公布 2024 年累计交付 13.5 万辆,其中 12 月单月交付超 2.5 万辆,显示出年末销量冲刺的强劲表现。这一成绩在新势力品牌中排名第十,落后于比亚迪、理想、鸿蒙智行等头部品牌。
- 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量:根据第三方数据,小米汽车 2025 年 1-3 月累计交付 75,884 台,其中 SU7 占 72,627 台,SU7 Ultra 占 3,257 台。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244 台,环比增长 23.25%,甚至超越特斯拉 Model Y 和 Model 3 的同期表现。
- 未交付订单压力: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系列仍有超过 18 万辆未交付订单,按当前月均交付 3 万辆计算,需约半年时间消化积压订单。这一数据反映出产能不足对销量的实际影响,也可能导致部分用户因等待周期过长而退单或转单。
二、第三方验证:销量数据存在统计差异
- 上险量与交付量的矛盾:部分第三方数据与官方交付量存在差异。例如,2024 年 5 月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小米 SU7 上险量为 7,105 辆,与小米官方公布的当月交付过万的数据不符,引发对统计口径的质疑。不过,2025 年 4 月第三周的上险量数据显示,小米 SU7 以 7,160 辆的销量位居轿车市场第三,印证了近期销量的稳定性。
- 区域市场表现:交强险数据显示,2025 年 1 月杭州、武汉、上海等城市成为小米汽车的主力市场,其中杭州单月销量达 2,252 辆,远超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一分布与小米的渠道下沉策略(依托小米之家覆盖低线城市)密切相关。
三、产能与交付:工厂扩建缓解压力,但爬坡仍需时间
- 产能瓶颈:小米汽车一期工厂设计产能为 15 万辆 / 年,但 2024 年实际交付量已接近产能极限,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8-12 个月。2025 年 6 月,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理论上可支持全年 50 万辆的交付目标。
- 生产效率优化:小米汽车通过复用手机供应链设备、优化生产流程(如采用地面固定架装配、纸质工单管理)加速产能爬坡,但自动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显示产能提升初见成效。
四、市场竞争与销售策略:渠道创新与生态协同
- 市场地位:在 2024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小米汽车排名第十,市场份额约 2.2%,落后于比亚迪(400 万辆)、理想(50 万辆)等品牌。但在中大型纯电轿车细分市场,小米 SU7 凭借高性价比(21.59 万元起售)和智能化配置,已连续多月登顶销量榜首。
- 销售模式:小米采用 “线上 + 线下” 融合策略,依托 1.2 万家小米之家门店进行品牌触达,用户可通过线上下单、线下试驾完成购车。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65 个城市开设 235 家门店,并计划新增覆盖保定、汕头等 7 座城市。
- 生态协同:小米汽车与手机、IoT 设备的深度联动(如 HyperOS 系统)成为差异化竞争优势,68% 的 SU7 用户同时持有小米手机,42% 拥有其他小米智能设备。这种生态协同效应有望提升用户粘性,促进长期销量增长。
五、风险与挑战
- 竞品冲击:2025 年,华为问界、小鹏等品牌推出配置更高、价格更低的车型(如问界 M7 改款、小鹏 MONA M03),可能分流小米汽车的潜在用户。
- 品控与口碑:小米 SU7 早期交付车辆曾出现出险率较高(15.11%)的问题,尽管后续通过 OTA 升级优化,但仍需持续提升质量稳定性以维护品牌形象。
- 政策与经济环境: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可能影响小米汽车的成本控制和定价策略。
总结:真实销量的核心结论
- 销量规模: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约 21 万辆(2024 年 13.5 万 + 2025 年第一季度 7.5 万),其中 SU7 占比超 95%。
- 增长动力:产能提升(二期工厂投产)、新车型 YU7 上市、渠道扩张(新增门店)将推动 2025 年销量向 50 万辆目标迈进。
- 潜在风险:订单积压、竞品竞争、品控问题可能制约销量增速,需关注下半年产能释放与市场反应。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的销量表现符合新势力品牌的成长规律,其真实销量可通过官方数据、第三方上险量、产能交付进度等多维度交叉验证,而生态协同与渠道创新则为其长期增长提供了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