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品力:智能与性能双驱动
- 核心配置与续航表现
小米 SU7 提供后驱和四驱版本,CLTC 续航覆盖 700-800 公里,顶配 Max 版搭载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9 分钟可补充 510 公里续航。实测数据显示,在 - 20℃寒冷环境下,Max 版续航达成率 47.5%(385 公里),低温区(5-15℃)续航达成率 91%(737 公里),能耗控制优于多数竞品。
- 智能驾驶与安全性能
Pro 版和 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和端到端代客泊车功能。在 C-NCAP 碰撞测试中,SU7 以综合得分率 93.5% 获五星评级,主动安全、行人保护及乘员防护均超行业平均水平,AEB 系统在横穿行人、二轮车场景下表现优异。
- 生态整合与车机体验
车机系统基于 HyperOS,支持小米生态设备互联(如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语音唤醒响应速度 126ms,流畅度行业领先。但部分用户反馈地下车库网络易断线,哨兵模式视频覆盖策略待优化。
二、市场表现:销量领跑新势力
- 交付与产能爬坡
2025 年 3 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累计锁单近 40 万份,其中 Max 版占比超 30%。工厂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35 万台,标准版交付周期从 50 周缩短至 47 周,但仍需等待近一年。
- 价格与竞争优势
起售价 21.59 万元,标配 L2 级辅助驾驶、矩阵大灯、第二排座椅加热等,对比比亚迪汉 EV、智己 L6 等竞品,配置性价比突出。但顶配 Ultra 版(33.99 万元)面临特斯拉 Model 3 Performance 的直接竞争。
三、用户反馈:口碑分化与痛点
- 正面评价
- 外观设计:流线型车身、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回头率高。
- 智能体验:自动泊车对新手友好,HyperOS 语音交互精准,车家互联场景实用。
- 续航与充电:快充效率领先,冬季续航稳定性优于同价位车型。
- 主要争议
- 售后服务:网点覆盖不足(如湖北仅武汉有服务中心),维修需长途奔波,预约困难。
- 细节问题:车漆易刮花、悬挂偏硬、后排空间局促,部分用户反映驾驶辅助系统偶发故障。
- 交付周期:标准版等待近一年,部分用户因产能延迟选择退订。
四、技术亮点:生态与制造突破
- 自研技术投入
电机、电池、大压铸等核心技术自研,SU7 研发费用超 100 亿元,碳化硅电驱系统效率提升 12%。
- 供应链协同
复制手机产业经验,与宁德时代、禾赛科技等深度合作,800V 平台车型电池成本降低 15%。
- 全球化布局
计划 2027 年进军欧洲、东南亚市场,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波兰 KD 工厂规避关税。
五、未来挑战:产能与生态落地
- 产能瓶颈
尽管二期工厂投产,2025 年 35 万台目标仍需供应链稳定,芯片短缺或影响交付节奏。
- 生态闭环
人车家全生态需进一步打通,例如车辆与米家设备的深度联动场景尚未完全落地。
- 品牌溢价
小米 “性价比” 标签可能限制高端化,Ultra 版(33.99 万元)需突破用户心理价位。
总结:新势力中的 “破局者”
小米汽车凭借 “智能 + 生态” 差异化策略,在新能源市场快速站稳脚跟,SU7 的产品力和销量表现已验证其竞争力。然而,售后服务短板、产能压力及品牌高端化挑战仍需解决。若能在 2025 年实现产能提升与生态闭环,小米有望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后的第三极。对于消费者,SU7 适合注重科技体验、预算 20-30 万元的用户,建议优先选择 Pro 版或 Max 版以获得完整智能驾驶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