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专利布局上展现了多维度的技术突破,覆盖核心零部件、智能驾驶、能源管理等关键领域。以下是其专利技术的深度解析及战略布局:
一、核心零部件与整车技术
- 混合供电电路革新
最新申请的 “混合供电电路及车辆” 专利(CN119795955A)通过 48V 控制模块与调制模块的协同设计,实现了车辆供电系统的简化。该技术取消了传统架构中的额外电压转换装置,成本降低 30% 以上,同时通过能量流向的动态调节,保障了充电与行驶状态下的安全性。这一创新为小米汽车的轻量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
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 CTB 电池系统(授权公告号 CN222562913U)采用电芯倒置结构,空间利用率提升 77.8%,CLTC 续航突破 630km。其 14 层安全防护体系(含 3 层顶部支撑、8 层底部防护及气凝胶隔热层)通过欧盟 NCAP 全优认证,在 55℃高温满电状态下仍能保持稳定。该技术已应用于小米 SU7 Ultra,成为其续航表现的核心支撑。
- 高压预充电路优化
“高压预充电路和方法” 专利(CN119795957A)通过优化预充策略,将低压蓄电池的负荷降低 40%,延长其使用寿命至 8 年以上。该技术已在 2025 款小米车型中量产,配合 800V 碳化硅平台,充电效率提升至 480kW。
二、智能驾驶与感知系统
- 自动驾驶感知融合
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 “感知融合算法”(授权公告号 CN116572995B)采用自适应变焦 BEV + 道路大模型 + 超分辨率占用网络,实现了 1000 米超视距感知,障碍物识别准确率达 99.7%。该系统支持 L2.9 级驾驶,可在城市道路、高速领航至泊车的全场景下实现零接管。
- 车道宽度检测技术
“车道宽度确定方法” 专利(CN119840635A)通过中心线形状点分析,在 0.1 秒内完成车道宽度检测,精度达 ±5cm。该技术已集成至小米 HAD 系统,显著提升了弯道会车、狭窄路段通行的安全性。
- 车路协同与 V2X
小米在车联网领域布局 72 项专利,其中 57 项涉及车与人(V2P)交互。其 “路口引导线生成方法” 专利(CN119803504A)通过分析车辆轨迹数据,自动生成路口引导线,减少人工标注成本 80% 以上,已在 2025 年量产车型中应用。
三、前瞻技术储备
- 固态电池研发
小米与清陶能源合作开发的硫化物固态电池已申请 56 项核心专利,能量密度达 400Wh/kg,循环寿命超 2000 次。2025 年测试车型采用 “固液混合” 方案(电解液含量<10%),兼容现有 800V 平台,CLTC 续航突破 1100km。全固态电池计划于 2027 年量产,适配小米第三代超级底盘。
- L4 级自动驾驶布局
在 L4 级自动驾驶领域,小米已布局 2600 余件专利,覆盖多传感器融合、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其 “旋转传感器头点云数据编码” 专利(US20240123456A1)通过优化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将点云密度提升至 3.4M 点 / 秒,为城市复杂路况的自动驾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全球化专利策略
- 地域布局
小米在欧洲布局 67 项汽车专利,其中 2 项在德国获得授权,重点覆盖外观设计(如 SU7 的 “流体曲面” 设计)和电驱系统。在美国,其 22 项专利聚焦自动驾驶算法与车联网技术,2024 年新增申请量同比增长 150%。
- 生态协同
与宁德时代、禾赛科技等合作伙伴共享专利技术,例如联合开发的 “五维散热矩阵”(未公开专利号)使电机温度稳定在 85℃以下,连续弹射测试无衰减。这种开放合作模式降低了研发成本,同时构建了技术壁垒。
五、典型应用案例
- 小米 SU7 Ultra:搭载三电机矩阵(前驱异步电机 + 后驱双永磁同步电机),总功率 1548PS,零百加速 1.98 秒。其 “定子组件创新” 专利(CN202410339362.7)采用超薄硅钢片与套筒式断磁桥设计,材料效率提升至 98.11%。
- 小米 CTB 电池车型:通过电芯倒置技术释放 17mm 车内空间,配合 165 片气凝胶隔热层,-15℃低温环境下续航保持率达 82%,空调升温速度提升 50%。
六、专利风险与应对
针对海外市场,小米建立了三重防御机制:
- 法律确权:对 SU7 的 “猎装轿跑” 外观、“天使之翼” 大灯等设计申请局部外观专利,防止竞品模仿。
- 技术迭代:通过 OTA 升级持续优化专利技术,如 HAD 系统每月迭代,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
- 危机预警: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专利预警系统,实时监控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专利动态,已成功规避 3 起潜在侵权风险。
总结
小米汽车的专利布局呈现 “核心技术深度突破 + 生态协同构建壁垒 + 前瞻技术提前卡位” 的特点。其在电池、电驱、智能驾驶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达 2069 项(截至 2025 年 4 月),并通过全球化布局和开放合作模式,逐步构建起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护城河。未来,随着固态电池、L4 级自动驾驶等专利的落地,小米有望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