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表现:销量快速增长,产能逐步释放
- 交付量与订单量
小米 SU7 系列自 2024 年 9 月交付以来,累计交付量已超过 13.5 万台。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单周交付量达 7160 台,首次进入新势力前三。SU7 Ultra 作为旗舰车型,10 分钟内预订量突破 3680 台,上市后订单远超预期,提前完成年销 1 万台的目标。
- 产能瓶颈:当前交付周期普遍长达 40-50 周,标准版需等待近一年,主要因供应链紧张和工厂产能爬坡缓慢。不过,二期工厂已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7-8 月投产,年产能将提升至 35 万台,有望缓解交付压力。
- 价格策略与用户群体
小米 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主打 20-30 万元市场,与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等竞品形成差异化竞争。SU7 Ultra 售价 52.99 万元起,定位高端市场,吸引了 BBA 56E 用户(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其中女性用户占比约 20%。
二、技术亮点:性能与智能化双突破
- 动力与续航
- SU7 Ultra:搭载三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续航 600km(WLTC),支持 5.2C 超快充,11 分钟补能 300km。
- 电池技术:采用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能量密度达 255Wh/kg,冬季续航衰减减少 30%。
- 智能驾驶与生态整合
- Xiaomi HAD 系统:支持无图城市领航、极窄库位泊出等功能,算力达 11.45EFLOPS,场景数据积累超 1000 万段,实测激活率 82.39%。
- 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和澎湃 OS 系统,支持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和人车家全生态联动,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和智能家居。
- 未来技术布局
小米正在研发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和 48V 线控底盘技术,计划在 2026 年推出增程式 SUV,并拓展海外市场。
三、用户反馈:好评与争议并存
- 正面评价
- 性能与设计:用户对 SU7 Ultra 的赛道级性能(如纽北圈速 6 分 46 秒)和碳纤维豪华设计(如镀金 Logo、赛车桶椅)给予高度认可。
- 智能体验:Xiaomi HAD 系统在高速和城区场景表现稳定,人车家生态联动提升了便利性。
- 负面争议
- 质量与品控:部分用户反映高速智驾误识别导致事故、激光雷达故障、倒车雷达失灵等问题,小米曾因自动泊车功能缺陷召回 3 万余台车辆。
- 充电依赖:480kW 超充需依赖官方桩,第三方充电效率较低,用户反馈充电网络覆盖不足。
四、竞争格局:新势力中领跑,挑战仍存
- 市场份额
2025 年一季度,特斯拉与比亚迪合计占据纯电动车市场 28.7% 的份额,小米 SU7 以单周 7160 台的交付量跻身新势力前三,但整体市占率仍低于头部品牌。
- 竞品对比
- 特斯拉 Model S Plaid:动力性能接近,但小米 SU7 Ultra 价格低 35%(52.99 万 vs 81.49 万),且本土化智驾体验更优。
- 比亚迪汉 EV:续航和价格优势明显,但智能化水平不及小米。
五、政策与生态:补贴与充电网络支撑
- 政策支持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用户可享最高 2 万元补贴,叠加地方政策(如西安不限行、免费停车),进一步降低购车成本。
- 充电网络
小米已接入 102 万充电桩,覆盖 365 城及 88.1% 高速服务区,与理想、蔚来、小鹏等品牌合作,提升补能便利性。第三方充电桩如星云桩支持动态功率适配和智能互联,但效率仍需优化。
六、未来展望: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
- 产品规划
2025 年将推出首款 SUV 车型 YU7(预计售价 30-40 万元),定位中型纯电 SUV,搭载激光雷达和全域 800V 平台,续航达 820km。
- 产能与全球化
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35 万台,同时计划进入欧洲市场,与特斯拉、大众等竞争。
- 风险与挑战
- 品牌溢价:小米需提升高端形象,突破 “性价比” 标签。
- 供应链稳定性:电池和芯片依赖外部供应商,需加强自研和本土化生产。
- 用户信任:需解决质量争议,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总结:高性价比与技术创新驱动,但需突破信任壁垒
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性能优势和智能生态,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SU7 系列的热销证明其产品力得到市场认可,但产能不足、品控问题和品牌溢价不足仍是主要挑战。随着二期工厂投产、技术迭代和全球化布局,小米有望在 2025 年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成为智能电动车领域的重要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