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略路径:从本土夯实到全球扩张
- 国内市场为基石
小米汽车将 2025-2026 年定位为 “国内市场巩固期”,目标是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量,并通过 SU7 系列(尤其是 SU7 Ultra)在性能与智能生态上建立品牌口碑。截至 2024 年底,SU7 累计交付量已突破 13.68 万辆,且用户中 80%-90% 为 BBA、保时捷等豪华品牌换购用户,这为其高端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 2027 年出海元年
小米计划在 2027 年启动海外销售,初期以欧洲、东南亚为重点,逐步拓展至中东、拉美。欧洲市场将优先选择德国、挪威等政策友好且需求旺盛的地区,通过慕尼黑研发中心(团队不足 50 人,聚焦性能调校与设计)和本地化生产(如匈牙利工厂规划)实现合规与成本优化。
二、目标市场:差异化策略与本地化适配
(一)欧洲:高端智能与性能标签
- 技术背书与品牌迁移
小米在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达 18%,位列第三,这为汽车业务提供了品牌认知基础。SU7 Ultra 在纽北赛道创下 6 分 46.874 秒的圈速纪录,击败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强化了 “高性能电动车” 标签。慕尼黑研发中心正招募前宝马、法拉利工程师,专注于赛道技术下放至量产车型,例如通过 BEV+Transformer 算法提升自动驾驶能力。
- 应对政策壁垒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 46.3% 的关税,小米计划通过匈牙利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实现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并满足碳排放法规。同时,针对欧洲严格的 WVTA 严格的 WVTA 认证和 UN-R157(L3 自动驾驶)标准,小米已启动欧标车型研发,并与 CoverGroup 合作建立售后网络。
(二)东南亚:性价比与生态协同
- 价格敏感型市场
东南亚市场以日系燃油车为主,电动车渗透率不足 5%。小米计划推出 10 万元级入门车型,并利用手机业务的成熟渠道(如印度、印尼的经销商网络)快速铺开。例如,在泰国、印尼建厂,借助东盟自贸协定降低关税。
- 充电基建布局
针对东南亚充电网络薄弱的问题,小米将与当地财团合作建设充电桩,并接入 Grab 等出行平台,实现车载互联功能。
(三)中东与拉美:政策红利与渠道合作
- 中东主权基金驱动
沙特 PIF 等主权基金积极引入新能源产业链,小米计划与当地经销商合作,推出符合政策补贴的车型。例如,在沙特销售的车型可享受电价优惠和免税政策。
- 拉美市场的差异化
巴西、智利等国对电动车提供税收减免,小米将与本地车企合作(如塔塔汽车),通过技术授权模式输出三电系统,快速切入市场。
三、核心竞争力:技术生态与成本控制
- 智能生态整合
小米的 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家居与汽车的无缝连接,例如通过手机 NFC 钥匙、米家设备联动等功能提升用户体验。SU7 搭载的 56 英寸 W-HUD、高通骁龙 8295 芯片(AI 算力 30TOPS)支持五屏联动,车机启动速度仅 1.49 秒,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三电技术突破
- 电机:自研 V8s 电机峰值转速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6.22kW/kg),支持 310km/h 极速。
- 电池: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和弗迪磷酸铁锂电池,CTB 一体化技术使电池包厚度仅 120mm,CLTC 续航超 1000km。自研电池管理系统支持 - 20℃低温环境下的快速充电。
- 大压铸:72 合 1 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减少 840 个焊点,减重 17%,维修成本降低 30%。
- 成本优势
小米通过平台化策略(如 SU7 与 YU7 共享 75% 电子架构)摊薄研发成本,并利用国内供应链(如宁德时代、禾赛科技)降低零部件采购价格。2024 年 SU7 毛利率达 18.5%,接近特斯拉水平。
四、挑战与风险应对
- 品牌认知与高端化
小米手机的 “性价比” 标签可能影响汽车业务的高端定位。为此,小米计划在欧洲建设体验店,举办高端试驾活动,并通过 SU7 Ultra 的赛道成绩重塑品牌形象。
- 供应链与本地化生产
海外建厂需应对供应链碎片化问题。小米计划与麦格纳、BOSCH 等 Tier1 供应商合作,采用代工模式快速提升产能,同时在东南亚建立 KD 工厂,实现零部件本地化采购。
- 政策与合规风险
欧盟的反补贴关税和数据安全法规(如 GDPR)是主要障碍。小米将通过本地化生产、与当地政府合作(如匈牙利工厂)以及技术合规(如 L3 自动驾驶认证)化解风险。
- 财务压力
2024 年小米汽车每辆车亏损 4.53 万元,但通过规模效应(2025 年目标 35 万辆)和生态协同(带动手机、IoT 销售),预计 2025 年底毛利率可提升至 20% 以上,实现盈亏平衡。
五、未来展望:生态闭环与全球化野心
小米汽车的终极目标是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通过汽车作为核心入口,联动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业务。若 2027 年前完成技术迭代(如端到端自动驾驶)和产能布局,小米有望复制手机业务的出海路径,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其成功取决于三大关键因素:
- 技术突破:能否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上形成代差优势;
- 本地化能力:能否快速适应不同市场的政策与用户需求;
- 生态协同:能否将消费电子领域的用户粘性转化为汽车业务的增长动能。
小米汽车的出海,不仅是一场汽车产业的攻坚战,更是科技巨头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