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发生的多起事故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 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铜陵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和 4 月 5 日广东湛江手动驾驶事故,暴露出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局限性和安全隐患。以下是对事件的详细梳理和分析:
一、事故概述
- 安徽铜陵高速碰撞事故(2025 年 3 月 29 日)
- 经过: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以 116km/h 的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行驶,因施工路段改道未及时识别,系统提示后仅 2 秒即发生碰撞,导致车辆起火,3 名驾乘人员遇难。
- 技术争议:事故车采用纯视觉智驾方案(Xiaomi Pilot Pro),未配备激光雷达,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未触发。行业人士指出,纯视觉方案对临时路障(如水马、锥桶)识别能力有限,且系统留给驾驶员的接管时间不足(仅 1 秒)。
- 官方回应:小米称已配合警方调查,强调事故系驾驶员接管后操作不当,并公布了部分行车数据,但未直接回应 AEB 是否失效。
- 广东湛江手动驾驶事故(2025 年 4 月 5 日)
- 经过:驾驶员手动驾驶小米 SU7 与电动二轮车碰撞,车辆起火致 2 人死亡。小米回应称火情由二轮车锂电池挤压引燃,与车辆无关。
- 法律进展:肇事司机已被逮捕,事故调查仍在进行中。
- 历史事故(2024 年 9 月 16 日南京起火事故)
- 经过:车辆因碰撞导致电池短路起火,小米称系外力撞击所致,非自燃。
二、事故原因分析
- 技术层面
- 纯视觉智驾方案的局限性:小米 SU7 标准版依赖双目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缺乏激光雷达的冗余感知,对夜间、复杂路况(如施工改道)的障碍物识别能力较弱。行业测试显示,纯视觉方案在夜间识别静止障碍物的成功率仅 67%。
- AEB 功能的边界:小米官方承认其 AEB 功能不响应锥桶、水马等异形障碍物,与行业同配置车型类似。但事故中系统未及时减速,暴露算法对障碍物的误判或响应延迟。
- 接管机制的缺陷:从系统提示到碰撞仅 2 秒,驾驶员在高速下难以有效接管。行业数据显示,人类平均反应时间约 0.5-1 秒,而 116km/h 时速下车辆每秒行驶 32 米,留给驾驶员的操作空间极小。
- 用户与车企责任
- 用户过度依赖智驾:部分车主误认为 NOA 功能等同于自动驾驶,未保持注意力。事故中驾驶员在 NOA 激活后曾多次被提示 “手握方向盘”,但仍存在分心。
- 车企宣传与实际功能脱节:小米宣传中强调 “高阶智驾”,但事故后强调其为 L2 级辅助驾驶,责任归属驾驶员。工信部原部长苗圩曾批评部分车企 “过度营销智驾概念”。
三、小米的回应与措施
- 官方声明
- 事故后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并公布部分数据,但未接触事故车辆。
- 雷军发文致歉,承诺 “不回避责任”,但未提及具体改进措施。
- 技术改进与召回
- OTA 升级:2025 年 4 月 24 日,小米宣布召回 3.1 万辆 SU7 标准版,通过 OTA 优化智能泊车功能,但未涉及智驾系统核心算法。
- 硬件差异:高配版 SU7 Max 配备激光雷达,而标准版未搭载,导致安全冗余不足。
- 法律与公关挑战
- 家属计划提起诉讼,质疑小米智驾系统设计缺陷。
- 舆论批评小米 “甩锅用户”,如事故后官微仍推送 “春日自驾攻略”,引发公众不满。
四、行业与用户反馈
- 行业争议
- 智驾技术路线分歧:纯视觉方案(如特斯拉、小米)与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如小鹏、华为)的安全性之争加剧。激光雷达成本下降(单颗约 300 美元),但小米标准版仍未采用。
- 责任认定困境:现行法律下,L2 级辅助驾驶事故责任归属驾驶员,车企仅承担产品缺陷责任。专家呼吁建立 “黑匣子” 数据第三方监管机制。
- 用户信任危机
- 事故后,小米 SU7 车险保费涨幅达 130%,部分保险公司拒保。
- 车主反馈智驾功能 “误判频繁”,如自动换道异常、车速骤降等,对系统可靠性产生质疑。
五、安全性能与评测
- 官方测试成绩
- 小米 SU7 在 C-IASI 测试中获车内乘员安全 G + 评级,但测试条件与实际事故差异较大(如碰撞时速仅 56km/h,而铜陵事故时速达 97km/h)。
- 实际事故暴露的问题
- 电池防护不足:高速碰撞后电池起火,虽采用气凝胶隔热材料,但极端工况下仍存在风险。
- 逃生设计缺陷:应急拉手位置隐蔽,需手动撬开盖板,夜间操作困难。
六、总结与建议
- 对用户
- 谨慎使用智能辅助驾驶,保持注意力并随时准备接管。
- 购车时关注硬件配置(如激光雷达),避免依赖车企宣传的 “高阶” 概念。
- 对车企
- 加强智驾系统的安全冗余,尤其是在纯视觉方案中引入激光雷达或高精地图。
- 明确功能边界,避免过度营销,完善用户教育。
- 对行业与监管
- 加快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落地,明确责任划分。
- 建立第三方数据监管机制,确保事故数据透明。
小米汽车事故为智能驾驶行业敲响警钟,技术创新需与安全并重,车企应在提升功能的同时强化风险管控,用户也需理性认识辅助驾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