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动力系统
- 电池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的 Pro 版和 Max 版提供 101kWh 三元锂电池,支持 CLTC 续航超过 800 公里。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标准版 SU7 供应磷酸铁锂电池,与宁德时代混装(随机分配)。
- 技术协同:小米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体积效率达 77.8%,结合宁德时代的电芯与弗迪的刀片电池,兼顾性能与成本。
- 电机与电控
- 汇川联合动力:提供驱动电机,支持 SU7 双电机四驱版本,最大功率达 495kW,零百加速 2.78 秒。
- 联电科技:供应单电机后驱版本的电机系统,适配标准版车型。
- 比亚迪(弗迪动力):传闻为部分车型提供电机,但未在公开信息中明确。
二、智能驾驶与电子系统
- 自动驾驶
- 英伟达:提供两颗 DRIVE Orin 芯片,综合算力 508TOPS,支持高阶辅助驾驶(如城市 NOA)。
- 地平线:与大陆芯智驾合作,提供征程系列芯片及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 几何伙伴:4D 毫米波雷达供应商,支持 L2-L4 级自动驾驶,已在 SU7 中应用。
- 纵目科技:自动泊车系统供应商,自研 4D 毫米波雷达累计销量超 150 万个,适配 SU7 的 APA 功能。
- 传感器与摄像头
- 禾赛科技:提供 AT128 激光雷达,支持 1200T 点云 / 秒的高分辨率扫描,已获 16 家主机厂定点。
- 欧菲光:供应 ADAS 摄像头模组(环视、前视、DMS),与小米自研算法深度适配。
- 新纳传感:IMU 传感器供应商,确保车辆姿态精准感知。
- 车载芯片与系统
- 高通:骁龙 8295 座舱芯片(5nm 工艺,AI 算力 30TOPS),支持多屏交互与电子外后视镜。
- 芯驰科技:与博世合作开发车规级 MCU,用于座舱与车控系统。
- 中科创达:提供智能驾驶软件服务,支持多传感器融合与算法优化。
三、内外饰与底盘
- 内饰与车身
- 延锋江森:供应座椅、安全带及 CCB(中央控制盒)。
- 新泉汽车:门护板与仪表板供应商,采用环保材料。
- 佛吉亚:传闻参与座舱设计,但未在公开信息中明确。
- 底盘与零部件
- 拓普集团:空气弹簧与减震器供应商,提升车辆操控性。
- 博世:ABS 系统与 ESP 供应商,确保制动安全。
- 舍弗勒:轮毂轴承采用 “端面花键” 专利技术,传动效率提升 50%。
- 轮胎与玻璃
- 普利司通:供应高性能轮胎,适配 SU7 的运动化定位。
- 蓝思科技:智能座舱屏幕与结构件供应商,采用曲面玻璃设计。
四、生产制造与充电设施
- 工厂与代工
- 小米自建工厂: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规划 2025 年投产。
- 代工合作:曾与北汽蓝谷、江淮汽车洽谈,但最终以自建为主。
- 充电网络
- 科大智能:小米家充桩唯一供应商,支持蓝牙无感启动与 APP 远程控制。
- 泓淋电力:提供便携充放电一体设备,适配家用插座,重量仅 2.5kg。
- 第三方合作:接入蔚来、小鹏、理想超 3 万个充电桩,支持扫码充电与即插即充。
五、其他关键技术
- 碳化硅平台:小米自研 800V 高压碳化硅模块,最高电压 871V,充电效率提升 50%。
- 热管理系统:三花智控供应冷却液泵,华域三电提供压缩机,支持 - 30℃低温预热。
- BMS(电池管理系统):商络电子间接供应阻容感与电源芯片,确保电池安全监控。
六、供应链特点与生态布局
- 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宁德时代、博世等国际巨头与汇川技术、拓普集团等本土企业协同,覆盖核心技术与成本控制。
- 生态链延伸:小米投资禾赛科技、几何伙伴等企业,强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技术布局。
- 软件定义硬件:自研澎湃 OS 车机系统,整合手机、家居生态,与中科创达、光庭信息合作优化算法。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体现了其 “技术整合 + 生态协同” 的策略,通过与头部供应商深度合作,快速实现从研发到量产的突破。未来,随着小米汽车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供应链可能进一步向高阶自动驾驶与能源管理领域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