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蓝领岗位:体力换高薪的 “双班制” 困局
工作强度:北京工厂焊装车间等一线岗位普遍实行 “双班倒”,每日工作 12 小时(含 2 小时休息),强制上六休一,月工时高达 290 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 36 小时加班上限。夜班补贴仅 25 元 / 天,底薪约 4000 元,需通过加班费(平时 1.5 倍、周末 2 倍)和全勤奖才能实现月薪过万,设备维修等技术岗可达 1.5 万元。
争议点:
- 加班费延迟发放:前 60 小时加班费需年底结算,被质疑设置 “隐形门槛”。
- 时薪低于行业:若按 290 小时 / 月计算,时薪约 32 元,低于特斯拉、理想等竞品。
- 年龄歧视:HR 对 35 岁以上求职者苛刻,回流老员工薪资砍 1/3,凸显行业 “青春饭” 焦虑。
员工反馈:
“累是真累,但出去找不到月薪过万的厂了。”—— 折射出新势力车企 “高薪 - 高压 - 高流失” 的生存法则。
二、白领岗位:常态化加班与 “时薪缩水”
研发岗:年薪 30 万起步,资深工程师加股票期权可达百万,但代价是 “12 小时工作制”:
- 常态加班:晚上 10 点后下班属正常,周末加班看部门需求,打车费成唯一 “安慰”。
- 工时考核:日均工时需达 11.5 小时,不足 8 小时需提交书面说明,连续不达标可能被约谈或劝退。
- 年龄压力:35 岁以上员工面临 “体力熬不动只能转行” 的困境,部分团队甚至出现 “全员 90 后” 现象。
职能岗:
- 营销与供应链:因需配合产能爬坡和订单交付,常需 “大小周” 或单休,日均工时 9-10 小时。
- 非正式员工:外包岗位每日须 “坐满” 11 小时,次日未达标即被约谈,频繁违规者可能被开除。
时薪对比:
以月薪 1.5 万元的工程师为例,若按 “早 9 晚 10”(含 1 小时午休)计算,时薪约 43 元,低于传统车企资深工程师水平。
三、行业背景:新能源车企的 “内卷漩涡”
市场竞争:
- 小米汽车 2024 年累计交付 18 万辆,收入 438.8 亿元,但与 1000 亿元投入相比仍处亏损,产能压力倒逼员工高强度作业。
- 新势力车企普遍实行 “70-100 小时 / 月” 加班制,部分团队月加班超 200 小时,远超外资企业的 0-20 小时。
技术追赶:
- 智能驾驶团队需将传统车企 3 年的工作量压缩至 18 个月完成,2025 年 3 月高速事故暴露的智驾系统接管时间不足 2 秒问题,或与员工高压状态下的技术迭代焦虑相关。
行业共性:
- 无偿加班、工时考核、年龄歧视等现象在比亚迪、吉利、蔚来等车企普遍存在,小米并非孤例。
四、官方回应与改善措施
公司态度:
- 小米官方强调 “重视员工身心健康”,称加班为 “阶段性需求”,并提供六险一金、12% 公积金、695 元餐补等福利。
- 2025 年 4 月高速事故后,公司宣布优化智驾团队工作流程,但未提及工时调整。
员工诉求:
- 部分员工呼吁 “时薪透明化” 和 “弹性工作制”,建议将加班费纳入月薪结算。
- 行业专家建议车企 “将‘智驾安全’纳入核心宣传,强化用户培训与系统冗余设计”,间接减轻员工技术压力。
五、总结与建议
现状概括:
- 小米汽车的加班强度在新能源车企中处于中上游水平,蓝领岗位 “双班制” 和白领岗位 “12 小时工作制” 成为常态,时薪与年龄问题引发争议。
- 公司高薪福利与高压环境并存,员工普遍面临 “用命换钱” 的生存困境。
选择建议:
- 求职者:若追求高薪且能承受高强度工作,可关注技术岗(如智驾算法);若重视生活平衡,建议优先考虑外资车企或传统主机厂。
- 现有员工:可通过工会或匿名渠道反馈诉求,必要时保留加班证据以维护权益。
- 行业观察:小米汽车的加班文化是新能源行业 “速度崇拜” 的缩影,未来需在产能扩张与人性化管理之间找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