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二期工厂加速推进,产能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位于北京通州区马驹桥镇)于 2024 年 7 月正式动工,建设速度堪称行业标杆。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包含 1 号生产厂房等 18 项工程,自拿地当天即启动施工,实现 “拿地即开工”。目前,二期工厂已完成规划验收,多座建筑主体封顶,预计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并在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小米汽车年产能将从一期的 15 万辆提升至35 万辆,较原计划的 30 万辆目标进一步加码。
这一产能提升得益于小米对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例如,二期工厂采用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引入超过 700 台机器人,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同时优化生产节拍至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此外,武汉江夏区的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项目(年产 30 万套)将于 2025 年 5 月开工,进一步强化零部件供应能力。
二、一期工厂产能爬坡,交付能力持续优化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北京亦庄)自 2024 年 4 月投产以来,产能稳步提升。2024 年全年交付量达 13.5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连续 6 个月交付超 2 万辆。为应对订单压力,一期工厂已开启双班生产,并通过以下措施优化交付效率:
- 供应链协同:新增宁德时代电池选项,缓解弗迪电池的供应压力;
- 流程优化:将大定锁单犹豫期从 7 天缩短至 3 天,加速订单与生产匹配;
- 生产调试:通过调整产线布局和引入自动化设备,实际日产能从初期的不足 300 辆提升至当前的约 1000 辆。
尽管如此,部分车型(如 SU7 Pro)的交付周期仍长达 40-50 周,反映出市场需求远超现有产能。二期工厂投产后,这一问题将得到显著缓解。
三、三期工厂规划启动,产能扩张持续加码
为应对未来市场需求,小米已启动三期工厂的前期筹备。根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示信息,紧邻二期工厂的 52 公顷地块(YZ00-0606 街区 0110、0111 地块)已纳入工业用地规划,预计用于扩建二期工厂或新建三期项目。若三期工厂落地,小米汽车总产能有望突破50 万辆,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此外,武汉江夏区的工厂建设传闻(如增程式 SUV N3 车型的生产基地)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小米在当地的零部件项目(如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已为后续产能扩张埋下伏笔。
四、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提升
小米汽车工厂在智能制造领域展现出多项突破:
- 大压铸技术:采用 9100 吨压铸机生产 72 合 1 一体化后地板,焊接点减少 2000 个,车身减重 17%,同时通过三段式溃缩设计降低维修成本;
- 绿色制造:车间顶部铺设光伏板,年发电量达 1640 万度,废重金属零排放,符合低碳生产标准;
- 数字化管理:从纸质工单转向智能化系统,实时监控 433 个工艺参数,实现生产节拍精准可控。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为小米汽车的成本控制和质量保障提供了支撑。
五、未来挑战与风险
尽管工厂建设进展顺利,小米仍需应对以下挑战:
- 供应链稳定性: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依赖外采,需进一步强化自研能力(如自研泰坦合金);
- 市场竞争:2025 年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加剧,小米需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
- 全球化布局:短期内聚焦国内市场,但长期需拓展海外产能以应对政策壁垒。
总结
小米汽车工厂建设已进入 “产能释放期”,二期工厂的投产将显著缓解交付压力,三期规划则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凭借高效的执行力、技术创新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并逐步向全球前五车企的愿景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