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智能驾驶:全场景覆盖,硬件与算法双优
- 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
小米 SU7 Ultra 搭载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支持从车位到车位的全程自动驾驶,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和停车场等复杂场景。系统通过508TOPS 算力的双英伟达 Orin-X 芯片,以及激光雷达 + 11 颗高清摄像头 + 12 颗超声波雷达 + 5 颗毫米波雷达的传感器组合,实现对环境的精准感知。
- 城市 NOA 功能:支持全国范围内无区域限制的智能驾驶,可自动变道、绕行障碍物、礼让行人,在湿滑路面和晚高峰拥堵场景中表现稳定。
- 代客泊车:最长支持 2 公里的停车场路线记忆,可自动寻找车位并完成泊车,遇到障碍物时能智能避让。
- 硬件与算法投入
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累计投入约55 亿元,并通过海量数据优化算法。例如,SU7 Ultra 在纽北赛道的湿滑路面上以6 分 46 秒 874的成绩打破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的纪录,验证了其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
二、智能互联:小米生态无缝融合
- 跨设备协同
- 手机车机无缝互联:登录同一小米账号后,手机应用可自动映射至车机屏幕,支持 “一键 PIN 应用” 将常用工具常驻车机,保持原生操作体验。
- 智能家居联动:通过地理围栏触发 “回家模式”,自动开启家中灯光、空调,或调用家庭摄像头监控;靠近车库时可直接解锁车辆。
- 跨平台兼容:支持无线 CarPlay(但苹果手机使用时无法连接车机热点),并与 Windows 电脑、Apple 设备互联,例如在 Mac 上使用妙享桌面,或通过 Microsoft Copilot 控制手机。
- HyperOS 2.0 系统
搭载澎湃 OS 2.0,整合小米 HyperAI 技术,支持 AI 语音交互、多模态搜索(如语音控制导航、音乐播放),并通过16.1 英寸 3K 中控屏和HUD 抬头显示实现信息直观呈现。
三、性能与续航:赛道级表现与低温优化
- 动力与操控
- 小米 SU7 Ultra: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最大马力1548PS,零百加速1.98 秒,最高时速350km/h,并配备全主动悬架和48V 线控技术,实现 “连续原地起跳” 等极端动作。
- 小米 YU7:定位中大型 SUV,提供双电机四驱版本,续航里程最远可达820 公里,支持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10%-80% 充电仅需11 分钟。
- 电池技术
- 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采用CTB 一体化技术,14 层物理防护,电芯倒置设计提升安全性;搭载高效双模热泵,-15°C 环境下无需额外加热即可维持乘员舱舒适温度,冬季续航达成率在 - 15°C 时为47.5%,10°C 时提升至91%。
四、安全防护:从车身到电池的全维度保障
- 车身结构
- 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超 80%,扭转刚度达51,000N·m/deg,在碰撞中有效保护乘员舱。
- 碳陶瓷制动盘:前 430mm / 后 410mm 超大尺寸,搭配前六活塞 / 后四活塞 Akebono 卡钳,100-0km/h 制动距离仅32.5 米。
- 电池安全
- 14 层防护与 CTB 技术:底部 8 层防护,顶部 3 层支撑,侧面 3 层缓冲;电芯倒置设计使泄压阀朝下,极端情况下快速释放能量。
- 电池云安全:实时采集数据,通过专网加密云端分析,实现 3 重热失控冗余监控,4ms 主动断电。
- 主动安全
- L2 级辅助驾驶:配备自适应巡航(ACC)、车道居中(LCC)、自动紧急制动(AEB)等 27 项功能,符合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
- 事故验证:在山东潍坊事故中,SU7 的 ABC 三柱完好,电池未起火,主副驾气囊正常弹出,车窗自动下降,车门可正常开启。
五、特色功能:细节提升体验
- 智能底盘与灯光
- 智能底盘氛围灯:支持多色动态调节,与驾驶模式联动,增强座舱科技感。
- 赛道模式:SU7 Ultra 可激活 “狂暴模式”,动力全开并优化悬架刚度,适配赛道驾驶需求。
- 娱乐与舒适性
- 杜比全景声:17 扬声器音响系统,支持沉浸式音乐体验。
- 座椅配置:前排座椅支持通风、加热、按摩,后排座椅可调节角度,标配全景天窗。
- 服务与生态
- 小米汽车 App:远程控制车辆、查看续航、预约充电,支持 NFC 卡片钥匙(遗失补办费用 118 元)。
- OTA 升级:定期推送功能更新,如新增 “小憩模式”、优化泊车速度等,保持车辆功能迭代。
总结: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
小米汽车通过全栈自研技术和小米生态协同,在智能驾驶、续航性能、安全防护等方面展现出竞争力。其功能设计既注重硬核性能(如赛道级动力),也强调用户体验(如智能家居联动),目标是为用户提供 “人车家全生态” 的无缝出行解决方案。尽管当前智能驾驶仍归类为 L2 级,但小米正加速向 L3 级迈进,未来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