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米集团(01810.HK)
小米集团是小米汽车的母公司,直接运营小米汽车业务。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已交付超过 20 万辆 SU7 系列车型,并计划全年交付 35 万辆。其汽车业务收入预计突破 1250 亿元,规模化效应下毛利率有望达 28%,成为集团重要增长引擎。
二、核心供应链企业
1. 电池与三电系统
- 宁德时代(300750.SZ):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为小米 SU7 Max/Pro 及 Ultra 车型供应三元锂电池,并与小米、北汽蓝谷共建电芯工厂。
- 比亚迪(002594.SZ):通过子公司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标准版提供磷酸铁锂电池,供应链协同效应显著。
- 汇川技术(300124.SZ):电机系统核心供应商,为小米 SU7 系列提供驱动总成,并与小米联合研发超级电机 V6s。
2. 智能驾驶与电子系统
- 德赛西威(002920.SZ):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供应商,技术覆盖车规级芯片与算法,为小米汽车提供 L2 + 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 光庭信息(301221.SZ):智能座舱软件开发服务商,参与小米汽车智能驾驶舱系统开发,订单占比持续提升。
- 联测科技(688113.SH):动力系统测试设备供应商,覆盖小米汽车生产全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
3. 车身与零部件
- 祥鑫科技(002965.SZ):一体化压铸技术领先企业,独家供应 SU7 Ultra 后底板,轻量化产品减重率超 20%。
- 凯众股份(603037.SH):底盘悬架减震元件供应商,打破外资垄断,2024 年净利润预增 35%。
- 模塑科技(000700.SZ):通过参股公司北汽模塑供应车身装饰件,市占率超 30%,适配新能源车型轻量化趋势。
4. 热管理与流体系统
- 银轮股份(002126.SZ):热管理系统核心供应商,独供小米 800V 高压平台热交换器,2025 年配套量预计达 20 万套。
- 鹏翎股份(300375.SZ):汽车流体管路龙头,与小米汽车建立定点项目,产品应用于冷却系统。
三、生态链与参股合作企业
- 凯众股份(603037.SH):小米战略参股企业,同步开发智能驾驶技术,子公司苏州炯熠获小米投资。
- 通易航天(871642):与小米生态链企业佑旅优品合作,供应聚氨酯车衣膜,切入汽车装饰领域。
- 海泰科(301022.SZ):汽车注塑模具供应商,产品应用于小米等新能源车型,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超 50%。
四、代工厂与生产合作
- 北汽蓝谷(600733.SH):与小米、宁德时代共建电芯工厂,虽然未直接代工小米汽车,但其关联企业北汽越野车公司承担部分生产任务。
- 联测科技(688113.SH):为小米汽车提供动力系统测试设备,保障生产流程的高效与可靠性。
五、其他关联企业
- 蓝思科技(300433.SZ):智能座舱屏幕供应商,为小米 SU7 提供中控屏与仪表盘,技术领先且规模优势显著。
- 奥联电子(300585.SZ):进入小米汽车供应商体系,提供车身控制系统,与特斯拉、理想等车企同步合作。
- 中捷精工(301072.SZ):减震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配套小米及多家新能源车企,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六、风险与动态
- 产能与供应链波动: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需依赖供应链企业产能爬坡,电池、芯片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利润。
- 技术竞争:在智能驾驶领域,小米需追赶特斯拉 FSD 与华为智驾的成熟度,算法与数据积累仍存差距。
- 政策与市场:国内智能网联试点政策加速行业整合,小米需在 L4 级自动驾驶与固态电池等领域持续投入。
总结
小米汽车产业链已形成覆盖电池、智能驾驶、车身制造、热管理等环节的完整生态,涉及上市公司超 70 家。投资者可重点关注技术壁垒高、订单占比大的核心供应商(如宁德时代、祥鑫科技),以及生态协同效应显著的企业(如凯众股份、通易航天)。同时需密切跟踪小米汽车产能进展、技术迭代及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