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小米会飞的车”,目前尚未有官方明确的产品发布或技术路线图。但结合行业动态和小米的技术布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与技术积累
- 电动汽车的突破
小米首款量产车型 SU7 于 2024 年上市,定位高性能纯电轿车,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和超快充技术,续航里程达 800 公里以上。其赛道版 SU7 Ultra 原型车以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刷新纽北四门车纪录,展示了小米在电机、电池和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技术实力。
- 智能驾驶的投入
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累计投入超 47 亿元,团队规模超 1000 人,测试里程超 1000 万公里。其智驾系统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的底层算法,并融入大模型技术,目标是 2025 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 生态链与供应链整合
小米通过投资和合作构建汽车生态,例如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电池技术,与蔚来、小鹏、理想共建充电网络,以及与北汽蓝谷合作建设电芯工厂。这些资源可能为未来飞行汽车的研发提供支持。
二、飞行汽车的行业现状与挑战
- 技术难点
飞行汽车需要解决垂直起降(VTOL)、空中交通管理、电池能量密度、安全冗余设计等问题。例如,小鹏汇天的 “陆地航母” 采用分体式设计,陆行体搭载增程系统为飞行体补能,但量产仍需突破适航认证和成本控制。
- 政策与法规
中国民航局计划 2025 年实现飞行汽车试点运行,2035 年推动新能源飞行器成为主流。但目前适航标准、空域管理、驾驶执照等法规尚未完善,制约商业化进程。
- 市场前景
飞行汽车初期可能聚焦高端市场,例如个人通勤、应急救援、低空物流等。据预测,2030 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超 300 亿美元,但普及仍需数十年。
三、小米涉足飞行汽车的可能性分析
- 潜在优势
- 智能生态:小米的智能家居、AIoT 技术可与飞行汽车深度融合,例如通过手机或米家设备远程控制车辆。
- 成本控制:小米擅长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可能推动飞行汽车的价格下探。
- 品牌影响力:小米在年轻用户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有助于飞行汽车的市场推广。
- 挑战与风险
- 技术门槛:飞行汽车涉及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等领域,小米需在短时间内突破核心技术。
- 资金压力:研发飞行汽车需要巨额投入,小米 2023 年汽车业务亏损达 64 亿元,需平衡投入与回报。
- 政策不确定性:法规滞后可能导致产品无法及时上市,或面临严格的安全审查。
四、行业动态与合作可能性
- 雷军的兴趣与行动
2024 年北京车展期间,雷军参观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并与何小鹏交流,显示出对该领域的关注。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小米已启动相关项目。
- 供应链合作
宁德时代投资飞行汽车公司峰飞航空,并在 2025 上海车展展示飞行汽车,而小米与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上有深度合作。若小米涉足飞行汽车,可能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
- 行业竞争
小鹏汇天、亿航智能、吉利沃飞长空等企业已进入飞行汽车赛道,小鹏汇天计划 2026 年量产 “陆地航母”,售价或超 100 万元。小米若加入,需在技术、成本或应用场景上形成差异化。
五、未来展望
- 短期(1-3 年)
小米可能通过投资或合作间接参与飞行汽车研发,例如与小鹏汇天、亿航智能等企业联合开发技术,或为其提供电池、智能系统等组件。
- 中期(3-5 年)
若技术和政策条件成熟,小米可能推出概念验证车型,探索飞行汽车的可行性,但大规模量产仍需时间。
- 长期(5 年以上)
随着低空经济政策完善和技术进步,小米可能正式进军飞行汽车市场,结合其生态优势打造 “车 - 机 - 家” 一体化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总结
目前小米尚未公布飞行汽车计划,但其在电动汽车、智能驾驶和供应链整合方面的积累为未来涉足该领域奠定了基础。飞行汽车的商业化仍需突破技术、法规和成本等多重挑战,小米若选择进入,可能采取 “先合作、后自研” 的策略,逐步探索这一前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