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命名体系围绕 “科技感” 与 “产品定位” 展开,既延续了小米品牌的简洁风格,又通过差异化设计强化了车型的独特属性。目前已公布的车型包括首款轿车小米 SU7和首款 SUV小米御 7(YU7),以及旗舰性能版小米 SU7 Ultra。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小米 SU7:重塑电动轿车标杆
- 命名逻辑:
- SU:Speed Ultra 的缩写,寓意 “极致速度”。
- 7:参考国内车型定位习惯,对应中大型轿车级别(尺寸接近宝马 5 系)。
- 发音:内部讨论后确定读作 “苏 7”,更具亲切感。
- 车型定位:
-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主打智能驾驶与生态互联。
- 车身尺寸:4997×1963×1455mm,轴距 3000mm,风阻系数低至 0.195,CLTC 续航最高 830 公里。
- 版本划分:
- 基础版:21.59 万元,后驱长续航,标配 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
- Pro 版:24.59 万元,升级高阶智驾系统与宁德时代电池。
- Max 版:29.99 万元,四驱性能版,搭载碳化硅高压平台与双电机。
- Ultra 版:2025 年 2 月上市,售价 52.99 万元起,三电机四驱、碳纤维车身、赛道级调校,0-100km/h 加速 2 秒内,定位 “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二、小米御 7(YU7):SUV 市场的 “陆地战车”
- 命名逻辑:
- YU:直接以字母发音 “Y-U-7” 命名,中文定名为 “御 7”,寓意 “陆地战车,御风而行”。
- 7:延续小米汽车高端系列定位,与 SU7 形成轿车 + SUV 双线矩阵。
- 车型定位:
- 中大型纯电轿跑 SUV,车长 4999mm,轴距 3000mm,采用溜背式设计,兼顾运动与实用性。
- 动力配置: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691 马力,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
- 设计亮点:
- 沿用 SU7 的 “米” 字形大灯与光环尾灯,搭配隐藏式门把手与黄色刹车卡钳。
- 内饰采用红白双拼色设计,碳纤维方向盘、零重力座椅、25 扬声器音响,支持小米澎湃 OS 生态互联。
三、命名策略解析
- 品牌统一性:
- 延续 “小米 + 单字母 + 数字” 的命名结构(如 SU7、YU7),强化系列化认知,便于消费者记忆。
- “Ultra” 后缀(如 SU7 Ultra)借鉴手机产品线,代表顶级性能与豪华配置,与特斯拉 Model S Plaid、蔚来 ET7 形成差异化竞争。
- 文化符号赋能:
- “御” 字结合古代战车的威严与现代科技感,传递 “掌控自如” 的驾驶体验,与 SUV 用户对 “安全感” 的需求契合。
- 数字 “7” 在豪华车领域具有象征意义(如宝马 7 系),暗示小米汽车的高端定位。
- 市场策略:
- 价格分层:SU7 覆盖 20 万 - 30 万元主流市场,Ultra 版冲击 50 万 + 高端市场;御 7 瞄准 30 万 - 40 万元中高端 SUV 领域,形成价格梯度。
- 技术标签:通过命名传递核心卖点,如 “Ultra” 强调赛道性能,“御 7” 突出全地形适应性。
四、未来车型展望
- SUV 矩阵扩展:根据内部代号 “昆仑” 推测,小米可能推出更高端的中大型 SUV,主打越野或家庭场景。
- 轿车升级:2025 款 SU7 Pro/Max 计划搭载麒麟电池,CLTC 续航突破 900 公里,并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
- 生态协同:所有车型均深度整合小米澎湃 OS,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无缝联动,强化 “科技生活方式” 品牌形象。
总结
小米汽车的命名体系以 “简洁易记” 为基础,通过字母缩写、数字定位与文化符号的组合,精准传递车型的性能、定位与品牌调性。从 SU7 到御 7,再到 Ultra 旗舰版,小米正通过清晰的产品线布局,逐步构建覆盖主流市场与高端领域的智能汽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