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表现与销量突破
- 销量增长迅猛
小米 SU7 作为首款车型,2024 年累计交付量达 13.69 万辆,订单总量超 24.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4 月第 3 周周销量达 0.72 万辆,位居新势力第三。尽管产能利用率高达 160%-200%,但订单积压仍超过 20 万辆,标准版等车时间长达 31 周。
- 产能扩张加速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7-8 月投产,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二期工厂已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助力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二、产品矩阵与技术突破
- 旗舰车型 SU7 系列
- 性能与设计:SU7 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搭载自研 HyperEngine V6s/V8s 超级电机,最高转速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零百加速 2.78 秒(Max 版)。
- 电池与续航:采用 871V 碳化硅高压平台和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CLTC 续航最高 830km,支持充电 5 分钟续航增加 220km。
- 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和澎湃 HyperOS 系统,支持五屏联动、AI 语音交互及小米智能家居互联。
- 高性能版 SU7 Ultra
2025 年 2 月上市,售价 52.99 万元,配备三电机驱动(前 V6s + 后双 V8s),零百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定位超跑级性能车型。
- SUV 车型 YU7
2025 年 6-7 月上市,预售价 23.59 万起,定位中大型轿跑 SUV,搭载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CLTC 续航 820km,对标保时捷 Macan EV。
三、技术创新与生态整合
- 核心技术突破
- 电机与电池:自研 HyperEngine V8s 电机采用 960MPa 特种硅钢片和双向全油冷散热技术,效率达 98.11%;CTB 电池集成效率 77.8%,支持 1200km + 续航。
- 智能驾驶:Xiaomi Pilot 系统搭载 Orin-X 芯片和激光雷达,支持高速 NOA、代客泊车及端到端模型,实测自动泊车完成时间 1 分 10 秒。
- 制造工艺:72 个零件合一的超级大压铸技术,车身扭转刚度 51000N・m/deg,超越布加迪威龙。
- 生态协同
- 充电网络:与能链智电合作,覆盖全国近 10 万座充电站,支持车机与手机双端智能找桩、导航和支付。
- 会员服务:Ultra Club 会员年费 3999 元,提供专属赛道服务、存胎救援及积分兑换等权益。
四、供应链与产能挑战
- 产能瓶颈
一期工厂产能利用率已达 200%,但仍无法满足订单需求。二期工厂投产后,2025 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2026 年目标冲击 100 万辆。
- 供应链管理
电池采用弗迪磷酸铁锂和宁德时代三元锂双供应商体系,电机与苏州汇川、联合汽车等合作,确保关键零部件供应稳定。
五、政策与市场竞争
- 政策支持
国家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至 2027 年,广州等地提供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叠加平台补贴 168 元,降低用户购车成本。
- 竞品对标
- SU7 标准版:21.59 万元起,对标特斯拉 Model 3、极氪 007,凭借高性价比和生态整合抢占市场。
- SU7 Ultra:52.99 万元,性能参数超越路特斯 EMEYA、保时捷 Taycan,性价比突出。
六、未来展望
- 技术迭代
2025 年 4 月底计划发布 HyperOS 2.2 系统,优化智能驾驶和车机交互体验,支持城市领航辅助功能。
- 国际化布局
海外市场计划通常需 2-3 年,小米汽车将优先拓展欧洲和东南亚,依托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
- 产能与交付
二期工厂投产后,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2026 年产能规划 100 万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总结
小米汽车以「技术普惠」为核心,通过高性能产品、生态整合和精准定价,快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尽管面临产能和供应链挑战,但其自研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计划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小米汽车需在智能驾驶、国际化布局和用户服务上持续发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