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米汽车当前产品布局
- 小米 SU7(2024 年 3 月上市)
- 定位: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对标宝马 5 系、特斯拉 Model 3。
- 核心参数:
- 续航:CLTC 工况下最高 800 公里(双电机版)。
- 性能:零百加速 2.78 秒,最高车速 265km/h。
- 智能配置:搭载澎湃 OS 车机系统、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
- 价格:标准版 21.59 万元起,Max 版 29.99 万元,Ultra 版 52.99 万元。
- 市场表现: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超 32 万辆,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
- 小米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
-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核心参数:
- 尺寸: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
- 动力:双电机四驱,综合峰值功率 691 马力,续航 820 公里。
- 设计:溜背造型、全隐藏式门把手、五辐式轮毂。
- 价格预测:预计 25 万 - 35 万元,主打家庭用户和智能化体验。
- 未来规划
- 增程式 SUV(2026 年):内部代号 “昆仑”,定位 15 万 - 20 万元,采用 “素车 + 选装” 模式降低入门门槛。
- 技术路线:聚焦纯电与增程并行,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长期目标为全球前五车企。
二、小米未涉足小型车市场的原因
- 市场定位与品牌策略
- 小米首款车型 SU7 以 “科技跨越” 为口号,瞄准中高端市场,旨在提升品牌形象。若推出低价小型车,可能稀释品牌价值。
- 雷军曾明确表示,小米汽车 “不可能是 9.9 万、14.9 万的定价”,强调 “尊重科技”。
- 成本与盈利压力
-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单车平均亏损约 4.5 万元。小型车市场利润空间有限(如五菱宏光 MINI EV 毛利率不足 5%),需大规模量产分摊成本,而小米当前产能主要用于 SU7 系列。
- 小米工厂一期产能 15 万辆 / 年,二期 2025 年投产后总产能 30 万辆,优先保障中高端车型交付。
- 技术资源分配
- 小米汽车投入超 100 亿元研发核心技术(如 9100 吨大压铸、CTB 电池、超 27000 转电机),这些技术更适配中高端车型。小型车对成本敏感,难以复用高研发投入的技术。
三、小型车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
- 市场需求
- 2024 年 A00 级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 38%,主要集中在 10 万元以下市场,代表车型包括五菱宏光 MINI EV(2.98 万 - 9.99 万元)、比亚迪海鸥(7.38 万 - 8.98 万元)。
- 消费者需求以短途代步、城市通勤为主,对智能化配置要求较低。
- 竞争壁垒
- 价格敏感:小型车市场价格战激烈,头部品牌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如五菱依托上汽供应链)。
- 政策依赖:部分地区对微型电动车路权有限制(如北京禁止 A00 级车上新能源牌照)。
- 技术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空间小,品牌溢价能力弱。
- 小米的潜在机会与挑战
- 机会:若小米通过生态链整合(如米家设备互联)打造差异化体验,可能吸引年轻用户。
- 挑战:需自建供应链或深度绑定供应商,且需平衡成本与品质(如安全性、续航)。
四、小米是否会进入小型车市场?
- 可能性分析
- 短期(1-2 年):可能性较低。小米当前重心是 SU7 和 YU7 的产能爬坡与市场渗透,且需解决亏损问题。
- 中期(3-5 年):若中高端市场稳固,可能推出 10 万 - 15 万元的小型车,主打 “智能化代步” 概念,例如搭载简化版智能座舱或 L2 级辅助驾驶。
- 长期:若电池技术突破(如固态电池降低成本),或通过代工模式(如与五菱合作)切入市场。
- 关键变量
- 政策支持:如国家加大对微型电动车的补贴或路权开放。
- 技术降本:自研技术(如大压铸、CTB 电池)下放至低价车型。
- 生态协同:通过小米生态链(如米家充电桩、智能钥匙)提升产品附加值。
五、总结
目前小米汽车尚未布局小型车市场,其战略重心在于中高端纯电车型的技术突破与品牌建设。若未来市场环境、技术成本或政策发生变化,小米可能通过差异化策略(如智能生态)进入该领域,但短期内可能性较低。消费者若关注小米的小型车动态,可持续关注其官方公告或行业展会(如北京车展、上海车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