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米 YU7(御 7):纯电中大型 SUV,2025 年 6-7 月上市
核心亮点
- 设计与空间
- 轿跑 SUV 风格:采用溜背式车身设计,车身尺寸为 4999×1996×1608mm,轴距 3000mm,定位中大型 SUV。
- 空气动力学优化:风阻系数低至 0.235Cd,车顶配备激光雷达,前脸采用家族式 “X 型” 灯带,尾部为贯穿式透明尾灯。
- 内饰创新:搭载 15.6 英寸可旋转中控屏 + 前风挡投影仪表,取消传统仪表盘,中央通道无物理按键,通过触控与语音交互控制。
- 性能与续航
- 动力配置: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508kW/691 马力)两种版本,零百加速分别为 5.7 秒和 2.78 秒,极速达 253km/h。
- 电池与续航:搭载宁德时代 “麒麟 5C” 超充电池,单电机版 CLTC 续航 82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充电 5 分钟续航 300 公里);双电机版续航 760 公里。
- 低温性能:雷军亲测在 - 10℃环境下连续行驶 1310 公里仅需两次补能,打破纯电车冬季续航焦虑。
- 智能驾驶与生态
- 智驾系统:配备激光雷达 + 双 Orin-X 芯片,支持 “端到端” 城市领航辅助驾驶(2025 年 Q3 开放全国主要城市 NOA 功能),可实现无保护左转、夜间避障等。
- 车家互联:搭载 Xiaomi HyperOS 2.0 系统,支持语音控制 16 组米家设备(如空调、扫地机器人),导航到家前自动开灯,打造 “移动的智能家居中枢”。
- 价格与竞品
- 预售价:30-40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高性能版(36.39 万)、蔚来 EC6(39.8 万起)。
- 性价比优势:全系标配激光雷达、空气弹簧,同配置下价格较竞品低 10%-15%。
二、小米 “昆仑” 增程 SUV:家庭用户专属,2026 年推出
核心亮点
- 设计与空间
- 方正硬朗风格:车身尺寸超 5 米,轴距 3100mm,采用三排六座布局,后排腿部空间及行李箱容积优于理想 L9。
- 科技配置:车顶配备激光雷达,支持高阶智驾;尾部贯穿式尾灯 + 隐藏式排气,兼顾稳重与科技感。
- 动力与续航
- 增程式混动:搭载 1.5T 增程器 + 双电机组合,纯电续航 400 公里,综合续航超 1000 公里,支持直流快充。
- 底盘技术:配备后轮转向技术,提升操控灵活性;博世 IPB 2.0 智能制动系统保障安全性。
- 智能与生态
- 座舱系统:延续小米生态优势,搭载 HyperOS 智联系统与骁龙 8295 芯片,支持车家互联及多屏交互。
- 家庭场景:航空头枕 + 麂皮座椅 + 16 扬声器音响,长途旅行体验升级。
- 价格与竞品
- 预售价:30-40 万元,较理想 L9(45.98 万起)、问界 M9(46.98 万起)低 10 万 - 15 万元,主打 “高配低价” 策略。
三、小米 SUV 的核心竞争力
- 技术整合能力
- 电驱与电池:自研碳化硅电控模块 + 玄戒芯片,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合作,确保性能与成本平衡。
- 智能驾驶:全栈自研算法 + 数据闭环,L4 级自动驾驶专利布局超 2600 件,未来可通过 OTA 持续升级。
- 生态协同效应
- 人车家全场景:小米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无缝联动,例如手机靠近车辆自动解锁,车内语音控制家中设备。
- 用户粘性:依托小米全球 7.5 亿 MIUI 用户,通过生态服务增强品牌忠诚度。
- 性价比策略
- 配置下放:激光雷达、空气弹簧等高端配置下探至 30 万级市场,颠覆传统豪华车定价逻辑。
- 供应链优势:与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等供应商深度合作,实现零部件成本优化。
四、市场展望与挑战
- 机遇:
- 政策支持: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 年目标达 35%,为小米提供市场空间。
- 用户需求:家庭用户对大空间、长续航 SUV 需求旺盛,增程式技术解决里程焦虑。
- 挑战:
- 产能压力:SU7 交付周期已达 8 个月,YU7 需确保产能爬坡;“昆仑” 增程 SUV 需验证增程式技术可靠性。
- 品牌认知:小米在汽车领域仍属新玩家,需突破 “性价比” 标签,建立高端品牌形象。
五、购买建议
- 科技爱好者:优先选择小米 YU7 双电机版,体验 691 马力性能与高阶智驾。
- 家庭用户:关注 2026 年推出的 “昆仑” 增程 SUV,三排六座 + 超 1000 公里续航更适合长途出行。
- 生态依赖者:小米用户可通过 HyperOS 实现设备无缝互联,提升使用体验。
小米 SUV 的推出,标志着其从 “单品爆款” 向 “生态矩阵” 转型。若能在产能、品控与用户体验间找到平衡,有望重塑中高端 SUV 市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