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现有车型:纯电动主导
小米首款量产车型SU7 系列(2024 年上市)全系为纯电动车型,包括:
- 后驱标准续航版:CLTC 续航 700km,起售价 21.59 万元。
- 后驱 Pro 超长续航版:续航 830km,支持 800V 超充技术,10%-80% 电量仅需 15 分钟。
- 四驱 Max 版:双电机总功率 495kW,零百加速 2.78 秒,续航 800km,配备空气悬架 + CDC 系统,综合性能对标保时捷 Panamera 等百万级燃油车。
从市场反馈看,SU7 凭借性能、智能座舱(HyperOS 系统)和性价比,上市 9 个月交付量已达 13.5 万台,成为新能源市场爆款。
二、未来规划:混动车型试水
小米在 2025 年的产品布局中,明确将推出增程式混动车型,但未涉及传统燃油车:
- YU7 中型 SUV(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
- 基于 SU7 同平台打造,定位纯电 SUV,提供单 / 双电机版本,续航 675-770km,售价或下探至 23 万元。
- 虽为纯电车型,但小米同步研发的 “昆仑” 增程式混动系统可能用于后续车型。
- 大型 SUV 路试谍照(预计 2026 年上市):
- 车长超 5 米,可能搭载增程式混动系统,对标理想 L9,馈电油耗或优于理想 L9 的 7.6L/100km。
- 该车型被视为小米拓展高端市场的关键,可能提供 7 座版本,售价 30-40 万元。
- 技术储备:
- 小米已启动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前沿技术预研,未来将应用于高端车型。
- 增程式混动系统的研发早有布局,2023 年即有招聘信息显示其在开发相关技术。
三、燃油车缺席的原因
- 行业趋势: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 31.6%(2023 年),政策推动下,2025 年渗透率预计超 55%。
- 全球主要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小米作为新进入者,选择 “换道超车” 更具战略意义。
- 技术路径:
- 小米的核心优势在于智能生态(如 HyperOS 系统、车机互联),这些更易与电动车结合。
- 混动车型(尤其是增程式)既能缓解续航焦虑,又能复用电动化技术积累,是现阶段更务实的选择。
- 成本与市场:
- 燃油车需投入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技术,研发周期长且市场竞争激烈。
- 小米 SU7 的成功证明其在纯电领域的竞争力,混动车型则可覆盖更广泛用户需求,避免与比亚迪、吉利等燃油车巨头正面冲突。
四、用户常见疑问解答
- “油车” 是否指混动?
- 小米的混动车型(如规划中的增程式 SUV)属于新能源范畴,与传统燃油车有本质区别。其动力系统以电为主,燃油仅用于发电,无直接驱动车轮的机械连接。
- 未来是否会推出燃油车?
- 目前无官方计划。小米创始人雷军曾明确表示 “All in 电动车”,且 2025 年交付目标 30 万辆全系为新能源车型。
- 为何选择增程式而非插混?
- 增程式结构简单,研发难度低,更适合快速迭代。例如,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技术快速打开市场,小米可能借鉴这一模式。
五、行业对比与竞争
- 纯电领域:SU7 对标特斯拉 Model 3/Y,凭借性价比(起售价 21.59 万元)和性能(零百加速 2.78 秒)抢占市场。
- 混动领域:若增程式 SUV 上市,将直面理想 L9、问界 M9 等车型,需在续航(如综合续航超 1400km)和智能化(如城市 NOA 功能)上建立优势。
总结
小米汽车目前无燃油车计划,其战略重心为纯电动 + 增程式混动双线布局。这一选择既符合行业趋势,也能发挥小米在智能生态和软件定义汽车方面的优势。对于消费者而言,若关注续航与燃油车体验,可期待其增程式混动车型;若追求极致性能与智能化,SU7 系列仍是首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