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典型事故案例及责任判定
案例 1:高速智驾急减速导致追尾(2025 年 1 月)
杭州车主蒋先生驾驶小米 SU7 在诸永高速使用 NOA 领航辅助功能时,车辆突然从 94km/h 急刹至 33km/h,导致后车宝马 X5 追尾。交警判定双方负同等责任,理由是:
- 后车:未注意观察、制动不及时;
- 小米 SU7: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速低于规定时速。
蒋先生认为事故主因是智驾系统误识别,且小米官方承认该场景属于 “误识别” 范畴,但以 “行业级难题” 为由拒绝担责。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小米修复车辆并给予补偿,但蒋先生计划卖车并对智驾功能产生信任危机。
案例 2:施工路段碰撞起火事故(2025 年 3 月)
湖北学生驾乘小米 SU7 在德上高速启用 NOA 功能时,因施工改道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减速,驾驶员接管 1 秒后仍发生碰撞,导致车辆起火燃烧,3 人死亡。小米官方回应称:
- 事故前车辆以 116km/h 行驶,检测到障碍物后开始减速;
- 驾驶员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不足(31%-38%),未能有效减速;
- 碰撞前时速约 97km/h,起火原因推测为撞击导致系统受损。
目前事故仍在调查中,家属质疑小米未主动沟通,并对车门无法打开、电池安全性等问题提出疑问。
二、技术争议与行业背景
1. 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
- 误识别问题: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双目纯视觉方案,探测距离约 200 米,低于激光雷达或三目摄像头的 300-500 米。在复杂场景(如施工改道、锥桶等)中,视觉算法可能误判障碍物或响应延迟。
- 驾驶员责任:小米用户手册明确要求驾驶员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但部分用户过度依赖智驾功能(如事故 2 中驾驶员被多次提示 “手握方向盘”),导致应急反应不足。
2. 行业共性难题
- 多传感器融合: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的信号冲突处理仍是技术瓶颈,特斯拉、小鹏等品牌也曾出现类似 “幽灵刹车” 问题。
- 法规与责任认定:现行交通法规未明确智能驾驶系统故障的责任划分,事故 2 中交警初步判定 “车机失控”,但需 EDR 数据进一步确认。
三、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与召回情况
1. 被动安全表现
- 碰撞测试:小米 SU7 在 C-NCAP(2024 版)中获得五星评价,乘员保护得分率 94.31%,车身采用钢铝混合结构,扭转刚度达 40,000N・m/°,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电池安全: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经 1050 项测试,高温下无明火、无热蔓延。
2. 主动安全缺陷与召回
- 自动泊车缺陷:2024 年 11 月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0,931 辆 SU7,涉及静态障碍物探测异常。
- 智驾系统争议:事故 1 中智驾功能被指 “辅助驾驶过度宣传”,小米未公开其 NOA 功能的具体技术参数(如最高响应速度、障碍物类型识别范围)。
四、消费者应对建议
- 合理使用智驾功能:
- 避免在施工路段、暴雨等复杂环境中启用 NOA;
- 保持双手随时准备接管,尤其注意系统提示(如 “手握方向盘” 警告)。
- 法律维权途径:
- 若因智驾系统故障导致事故,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如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依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若同一质量问题修理超 4 次或累计修理超 30 日,可要求退车。
- 关注官方动态:
- 小米已针对自动泊车缺陷推送 OTA 升级,建议及时更新系统;
- 事故 2 调查结果预计近期公布,需关注小米官方声明及警方通报。
五、行业启示与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的事故反映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双重性:
- 技术优势:C-NCAP 五星认证、OTA 快速迭代能力;
- 技术风险:视觉方案的场景适应性不足、用户教育缺失。
未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等政策落地,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合规间找到平衡。消费者在选择智能汽车时,应综合考虑硬件配置(如激光雷达)、软件成熟度及厂商的售后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