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穿墙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7 09:20:52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关于 “小米汽车穿墙” 的讨论,核心源于 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铜陵的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智能驾驶(NOA)模式下未能识别施工路障,最终导致碰撞,这一事件被网友戏称为 “穿墙术”。以下从技术、事件背景、行业影响及公众认知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层面:智能驾驶的感知局限与争议


  1. 传感器配置差异
    事故车辆为小米 SU7 标准版,仅搭载 1 颗毫米波雷达和纯视觉方案(8 颗摄像头),而高配版(Max 版)额外配备激光雷达。这种配置差异直接导致标准版在夜间低光环境下的感知能力不足。激光雷达通过主动发射激光束,可在 200 米外精准识别障碍物,而纯视觉方案依赖摄像头被动捕捉光线,夜间识别距离大幅缩短至 100 米左右。
  2. 系统反应延迟
    根据事故数据,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仅 2 秒即发生碰撞。这一时间窗口远低于人类驾驶员的平均反应时间(约 1.5-2 秒),且系统未触发 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分析认为,毫米波雷达对静止障碍物的误判风险较高,而纯视觉方案在施工路障反光膜脱落的情况下易失效。
  3. 行业技术路线分歧
    事故引发对智能驾驶技术路线的讨论。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而蔚来、理想等品牌采用 “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小米 SU7 的事故再次凸显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场景下的局限性,但激光雷达的成本(约 5000-10000 元 / 台)仍是普及障碍。

二、事件背景:从事故到网络梗的演变


  1. 事故经过与官方回应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小米 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池祁段以 116km/h 行驶时,因施工改道进入逆向车道。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减速至 97km/h,但驾驶员接管后转向操作不当,最终碰撞隔离墩导致电池爆燃,3 人遇难。小米官方迅速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雷军公开致歉并承诺承担责任,但未公布具体技术改进措施。
  2. “穿墙” 梗的传播
    事故现场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网友将车辆撞穿隔离墩的画面调侃为 “穿墙术”,并制作相关表情包和段子。这一梗的流行反映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过度宣传的质疑,以及对 “科技神话” 的解构。

三、行业影响:安全争议与技术迭代


  1. 智能驾驶责任边界
    事故再次明确 L2 级辅助驾驶的法律定位: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车企不承担主要责任。但部分消费者认为,小米对 NOA 功能的宣传(如 “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存在误导性,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 激光雷达的普及压力
    事故后,激光雷达的重要性被重新审视。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厂商加速技术迭代,小米 2025 款 SU7 Max 版已升级激光雷达,但标准版仍未配备。行业预计,未来 15 万元以上车型将逐步普及激光雷达,而低端车型可能采用 “纯视觉 + 高算力” 折中方案。
  3. 数据闭环与算法优化
    小米计划通过 “端到端” 技术和数据积累提升智驾安全性。2025 年,小米智驾团队将投入 35 亿元,目标是实现 “车位到车位” 自动驾驶,并建立覆盖全国的超充网络。但这些措施能否解决长尾场景的识别问题,仍需时间验证。

四、公众认知:安全焦虑与市场选择


  1. 消费者态度分化
    事故后,小米 SU7 销量未受显著影响,甚至出现逆势增长(2025 年第 16 周交付 7160 台)。部分消费者认为,事故是个案,不影响对品牌的信任;另一部分则对智能驾驶持谨慎态度,更倾向选择高配版或传统车企车型。
  2. 安全意识的提升
    事故推动公众对智能驾驶的认知从 “科技崇拜” 转向 “理性审视”。更多用户开始关注传感器配置、系统冗余设计,以及车企的责任承诺。例如,小米 SU7 用户手册新增 “每 15 秒捏紧方向盘” 提示,部分品牌推出 VR 事故模拟试驾。

五、未来展望:技术平权与安全底线


  1. 技术路线的融合趋势
    行业可能走向 “混合路线”:高端车型搭载激光雷达,中低端车型通过算法优化提升纯视觉方案的可靠性。例如,华为、小鹏等企业已开始探索 “激光雷达 + 大模型” 的融合方案。
  2. 法规与标准的完善
    中国正在推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落地,未来可能将 “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电池包防火时长” 纳入强制性要求。同时,智能驾驶数据透明化监管(如第三方数据审计)也在讨论中。
  3. 用户教育的重要性
    车企需加强对智能驾驶功能的边界说明,避免过度宣传。例如,小米在官网新增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提示,华为、理想等品牌推出安全考试题库,要求用户通过后才能使用高阶智驾功能。

总结


“小米汽车穿墙” 事件本质上是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中的一次警示。它揭示了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场景下的局限性,也暴露了行业在安全冗余设计和用户教育上的不足。未来,智能驾驶的进步需要技术迭代、法规完善和公众认知的共同提升,而 “安全” 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技术、谨慎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才是避免悲剧重演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