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 2025 年 4 月 3 日通过微博直接回应了小米 SU7 Ultra 的高价争议,强调 “价格不是关键,关键是产品够不够好、值不值、是否超预期”。这一表态延续了小米一贯的 “技术普惠” 理念,同时也揭示了其高端化战略的底层逻辑。
一、雷军回应的核心逻辑:从性价比到价值锚定
- 性能对标与成本拆解
小米 SU7 Ultra 的 52.99 万元起售价看似突破了小米的传统定价区间,但雷军在回应中隐含了 “参数碾压” 的逻辑:该车搭载 1548 匹马力三电机系统,1.98 秒破百的加速性能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3.1 秒),而价格仅为后者的 65%。这种 “超跑性能 + 豪华配置 + 智能生态” 的组合,被雷军视为 “重新定义 50 万级市场标准” 的关键。
- 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针对用户对高价车型的质疑,雷军在 3 月 30 日试驾争议事件中展现出 “秒级响应” 的态度:当用户吐槽 SU7 Ultra 的赛道模式存在安全隐患时,他立即致歉并宣布通过 OTA 升级新增电子围栏、驾驶资质认证等功能。这种 “用户反馈驱动产品迭代” 的机制,与小米手机时代的 “发烧友文化” 一脉相承。
- 生态协同的价值重构
雷军在回应中虽未直接提及,但小米汽车的定价策略暗含生态协同逻辑:SU7 Ultra 搭载的 HyperOS 系统可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 “人车家全生态” 的入口。这种 “硬件 + 服务” 的商业模式,可能通过后续软件订阅服务(如自动驾驶功能升级)实现长期收益。
二、价格策略的市场验证与挑战
- 销量数据支撑高端化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累计销量达 7.59 万辆,其中 Ultra 车型占比超 30%,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这一成绩印证了市场对其高端定位的认可,尤其是在 50 万级纯电轿车市场,SU7 Ultra 的市占率已超越蔚来 ET7 和极氪 001 FR。
- 成本控制的底层逻辑
尽管 SU7 Ultra 定价较高,但小米通过三大策略实现成本优化:
- 供应链垂直整合:与宁德时代合作定制麒麟电池,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2%;
- 软件定义硬件:HyperOS 系统实现 90% 功能 OTA 升级,减少硬件冗余;
- 规模效应分摊:2025 年 30 万辆的交付目标,使固定成本分摊至每辆车不足 5000 元。
- 竞品压力与价格弹性
面对特斯拉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和比亚迪仰望 U8(109.8 万元)的夹击,小米通过 “参数碾压 + 价格下探” 形成差异化竞争。例如,SU7 Ultra 的纽北限量版(81.49 万元)虽与 Model S Plaid 同价,但马力多出 400 匹,续航增加 120 公里。
三、区域市场的策略分化
- 拉萨市场的政策红利
西藏地区用户可享受 “政府补贴 2 万元 + 平台补贴 168 元” 的叠加优惠,实际购车成本较指导价降低约 9%。此外,小米 SU7 在拉萨的团购活动显示,2024 款车型起售价 21.59 万元,与一线城市持平,但售后服务网络正在加速完善。
- 高端市场的渠道深耕
针对 SU7 Ultra 的目标用户(高净值人群),小米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开设 “Ultra 体验中心”,提供赛道试驾、私人定制等服务。这种 “线上引流 + 线下体验” 的模式,与传统车企的 4S 店形成鲜明对比。
四、未来价格策略的潜在方向
- 技术下放与产品线延伸
雷军在 2024 年 11 月曾透露,小米正研发搭载磷酸锰铁锂电池的入门级车型,预计 2026 年上市,起售价或下探至 15 万元。这种 “高端树品牌,低端走量” 的策略,可能复制手机业务的成功路径。
-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变量
若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小米 SU7 的实际成交价可能进一步下探;反之,若碳积分政策收紧,企业成本压力将倒逼价格上调。此外,特斯拉、比亚迪等竞品的价格战仍在持续,小米需在 “性价比” 与 “高端化” 之间寻找新平衡点。
五、用户反馈的深层影响
- 性能与安全的博弈
SU7 Ultra 的 1.98 秒加速性能引发 “马路飙车” 争议,部分用户呼吁增加电子限速功能。雷军在回应中已承诺通过 OTA 升级优化驾驶安全系统,这可能影响后续车型的定价策略 —— 例如,将安全配置与价格绑定。
- 智能驾驶的价值锚点
小米 HAD 系统的端到端无图智驾功能,成为用户为高价买单的核心因素之一。若未来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落地,SU7 Ultra 的售价可能进一步上浮,以体现技术溢价。
总结:雷军对小米汽车售价的回应,本质是一场 “技术普惠” 与 “高端突围” 的平衡术。通过性能参数的极致堆料、生态协同的价值重构,以及区域市场的差异化策略,小米正在改写 50 万级纯电轿车的竞争规则。然而,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控制成本,应对竞品的价格围剿,将是其未来三年的核心挑战。对于消费者而言,关注小米汽车的价格动态,不仅要看官方指导价,更要留意地方补贴、金融政策(如 5 年 0 息)以及软件服务的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