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品定位与核心差异
1. SU7 标准版:主流性能与性价比之选
- 价格区间:21.59 万 - 29.99 万元,主打 20-30 万元纯电市场,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等车型。
- 性能配置:
- 动力:提供后驱单电机(215kW)和四驱双电机(360kW)两种版本,0-100km/h 加速最快 4.5 秒。
- 续航:CLTC 续航最高 700km,支持 800V 高压平台,15 分钟补能 300km。
- 智能驾驶:标配 L2 级辅助驾驶,高配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和 NVIDIA Orin-X 芯片,支持高速 NOA 和城市领航。
- 核心优势:
- 生态整合: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支持车机互联、跨设备协同。
- 设计语言:采用低风阻轿跑造型(风阻系数 0.195Cd),内饰简约科技感强。
- 售后服务:提供五年或 10 万公里整车质保,三电系统质保八年或 16 万公里。
2. SU7 Ultra:赛道级性能旗舰
- 价格区间:52.99 万元起,顶配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对标保时捷 Taycan、蔚来 ET7 等高端车型。
- 性能配置:
- 动力:三电机四驱系统(前 288kW + 后 850kW),综合功率 1138kW,0-100km/h 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
- 赛道优化:
- 空气动力学:主动式扩散器(0-16° 调节)、1560mm 碳纤维尾翼,峰值下压力 285kg。
- 底盘调校:双腔空气弹簧 + 倍适登绞牙避震,支持 10 段压缩回弹调节,纽北赛道专项调校。
- 散热系统:赛道级冷却方案,支持连续两圈纽北赛道无过热。
- 续航:93.7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630km,支持 480kW 超充(10%-80% 仅需 18 分钟)。
- 智能配置:
- Xiaomi HAD 端到端智驾:全量推送 1.5.5 版本,支持从停车位到目的地的全程辅助驾驶,算力 11.45EFLOPS。
- 赛道专属功能:车载圈速记录、赛道模式声浪模拟、外置 40W 扬声器。
- 专属权益:
- Ultra Club 会员:3999 元年费,享受免费赛道救援、存胎服务、赛道耗材 88 折等。
- 限定礼盒:包含 1:43 合金车模、纽北成绩车牌等纪念品。
二、技术亮点与行业突破
1. 三电系统
- 800V 高压平台:小米自研碳化硅电控模块,电压达 871V,充电效率提升 30%。
- CTB 一体化电池: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体积效率 77.8%,支持 - 20℃低温续航保持率提升 15%。
-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量产车中功率密度最高(4.5kW/kg)。
2. 智能驾驶
- 硬件配置: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12 颗超声波雷达,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
- 端到端智驾:支持无图城市导航辅助、自动泊车、远程召唤,需完成 1000 公里安全里程解锁。
3. 赛道性能验证
- 纽北圈速:原型车以 6 分 46 秒 874 刷新四门量产车纪录,量产版 2025 年将挑战正式成绩。
- 国内赛道屠榜:上海国际赛车场(2 分 09 秒 944)、珠海国际赛车场(1 分 37 秒 758)等多赛道 “最速量产车”。
三、市场反馈与用户评价
1. SU7 标准版
- 销量表现:2024 年 1 月上市后 4 分钟大定破万,累计订单超 8.8 万台,成为新能源市场 “黑马”。
- 用户口碑:
- 优点:性价比高(CLTC 续航 700km)、智能生态联动流畅、外观设计获认可。
- 缺点:提车周期长(40-50 周)、后排空间较小、智驾系统稳定性待提升。
2. SU7 Ultra
- 用户反馈:
- 性能认可:首批车主称其 “全面胜过法拉利、保时捷”,赛道操控和加速性能惊艳。
- 细节不足:前备箱无电动开关、后排座椅无通风、音响效果一般。
- 市场定位:吸引科技爱好者和赛道玩家,2025 年 2 月上市后 1 万台锁单目标提前达成。
四、选购建议
1. 选 SU7 标准版
- 适合人群:追求高性价比、日常通勤为主、注重小米生态联动的用户。
- 推荐配置: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29.99 万元),兼顾性能与智能。
2. 选 SU7 Ultra
- 适合人群:赛道爱好者、科技极客、预算充足且追求极致体验的用户。
- 推荐配置:标准版(52.99 万元)已足够满足赛道需求,竞速套装(10 万元)可选配绞牙避震、半热熔胎等。
3. 对比竞品
- 特斯拉 Model 3:品牌溢价高,但智能驾驶成熟度领先。
- 比亚迪汉 EV:续航扎实、性价比突出,但品牌调性偏家用。
- 极氪 001:猎装设计、操控均衡,但品牌认知度较低。
五、总结
小米 SU7 系列凭借 “性能 + 智能” 双轮驱动,成功切入新能源市场。标准版以高性价比和生态整合吸引主流用户,Ultra 则以赛道级性能和科技配置冲击高端市场。尽管存在交付周期长、细节优化空间等问题,但小米汽车通过技术创新(如 800V 平台、CTB 电池)和用户运营(Ultra Club),已在新能源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若能在售后服务和产能上进一步提升,有望成为国产高端电动车的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