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军与小米汽车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7 09:16:39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雷军与小米汽车的故事,是中国科技产业跨界造车的典型样本,也是其个人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战略决策。从 2021 年宣布造车至今,雷军以 "All in" 的姿态带领小米汽车突破重重考验,在技术、市场与舆论的多重博弈中书写着新的商业传奇。

一、战略抉择:从手机到汽车的生态延伸


2021 年 3 月 30 日,雷军在小米春季发布会上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首期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未来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这一决定源于他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洞察:智能电动汽车将成为 "移动的智能空间",是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生态的终极载体。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 IoT 平台,小米拥有 3.96 亿 MIUI 用户,而汽车正是连接手机、家居、穿戴设备的核心节点。
雷军亲自担任小米汽车 CEO,组建超 5000 人的研发团队,其中 70% 来自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他提出 "铁人三项" 战略:硬件 + 软件 + 互联网服务,试图将小米在手机领域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汽车行业。但不同于手机的标准化生产,汽车涉及机械制造、供应链管理、法规认证等复杂环节,雷军的跨界之旅从一开始就充满挑战。

二、产品攻坚:SU7 的破局之路


2024 年 3 月 28 日,小米首款车型 SU7 正式发布,凭借 "50 万以内最好开的轿车" 定位引发市场轰动。雷军在发布会上直言:"我们的目标是超越保时捷和特斯拉。" 这款车搭载了多项行业领先技术:
  • 智能驾驶:配备激光雷达、Orin-X 芯片和自研 Xiaomi HAD 系统,支持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内测已启动。
  • 三电系统:V8s 电机转速达 21000rpm,双电机四驱版零百加速 2.78 秒,续航里程最高 800km(CLTC 工况)。
  • 智能座舱: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汽车、家居无缝互联。

SU7 的市场表现超出预期:2024 年交付 13.69 万辆,2025 年第一季度零售销量 75,869 辆,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稳居新势力销量榜首。其成功背后是雷军的 **"唯一、第一、最"** 产品方法论 —— 要求工程师在 100 项关键技术上做到全球领先,如量产车最低风阻系数(0.195Cd)、最高扭转刚度(51,000N・m/deg)等。

三、危机应对:从事故到信任重建


2025 年 3 月 29 日,小米 SU7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发生碰撞起火事故,造成 3 人死亡。这起事件成为小米汽车的 "至暗时刻",舆论焦点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车辆设计缺陷上。雷军迅速回应,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承诺 "不回避、不推诿"。他通过个人微博表示:"小米将持续配合调查,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事故暴露出小米汽车在供应链管理用户安全教育上的不足。例如,事故车辆使用的电池模组来自宁德时代,但电池热失控防护机制未达预期。小米随后升级电池安全标准,推出 "云端电池健康监测系统",并加强用户培训,强调智能驾驶的辅助性质。

四、技术布局:智能底盘与生态协同


面对行业竞争,雷军将技术研发作为核心战略。2024 年 11 月,小米发布智能底盘预研技术,包括:
  • 全主动悬架:每个轮端配备 4.6kW 动力源,实现 "零颠簸、零侧倾、零俯仰",支持原地起跳功能。
  • 超级四电机系统:总马力 2054PS,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极端工况。
  • 48V 线控底盘:线控制动响应速度提升 40%,线控转向取消机械连接,为完全自动驾驶铺路。

这些技术已应用于 SU7 Ultra 和 YU7 车型。雷军在 2025 年百人会论坛上呼吁 "生态开放",提出小米汽车将与第三方开发者共享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

五、财务与产能:从亏损到规模化


尽管 SU7 销量亮眼,小米汽车 2024 年仍亏损 62 亿元,单车平均亏损约 4.5 万元。亏损主要源于研发投入(全年 241 亿元)和工厂建设(北京亦庄二期工厂产能 15 万辆 / 年)。不过,其毛利率从 2024 年的 18.5% 提升至第四季度的 20.4%,接近特斯拉水平。
2025 年,小米将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YU7 的上市成为关键。这款中型 SUV 定位 30-40 万元市场,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续航里程超 600km,预计贡献 50% 以上销量。雷军在武汉大学演讲中表示:"小米汽车要通过 15-20 年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车企。"

六、个人角色:创业者的二次冲锋


56 岁的雷军在小米汽车项目中展现出 "创业者" 的本色。他每周投入 60% 以上时间在汽车业务,亲自参与 SU7 的设计评审、供应链谈判和用户调研。在内部会议上,他常以 "小米汽车的生死时速" 警示团队,要求 "用手机行业的迭代速度做汽车"。
雷军的领导力体现在危机决策资源整合上。事故发生后,他直接介入调查组,协调宁德时代、地平线等合作伙伴共同分析问题。在产能爬坡阶段,他推动北京工厂实行 "三班倒",并通过股权激励吸引传统车企人才。

七、未来挑战:从产品到生态的跨越


小米汽车的下一步目标是构建完整的智能出行生态。雷军计划 2025 年推出增程式 SUV"昆仑",2026 年进入欧洲市场,并在印度、东南亚建立工厂。同时,他推动小米与蔚来、小鹏的充电网络合作,接入 2.9 万个第三方充电桩。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智能驾驶法规限制、供应链本土化(如芯片短缺)、用户信任重建等问题亟待解决。雷军在百人会论坛上坦言:"造车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必须全力以赴。"

结语


雷军与小米汽车的故事,是科技巨头跨界造车的缩影,也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写照。从手机到汽车,雷军始终以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 为使命,在争议中前行,在危机中成长。小米汽车的未来不仅关乎商业成功,更将影响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正如雷军在 SU7 发布会上所说:"我们不是来造车的,而是来改变汽车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