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产品力:性能与科技的双重突破
- 赛道级性能架构
- 三电机四驱系统:搭载双 V8s(后轴)+ V6s(前轴)电机组合,综合功率 1138kW(1548 马力),峰值扭矩 1770N・m,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性能参数全面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034 马力,2.2 秒)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1020 马力,2.1 秒)。
- 赛道级底盘:标配闭式双腔空气弹簧(刚度 / 高度可调)、碳陶瓷制动盘(前 430mm / 后 410mm)及 Akebono 六活塞卡钳,100-0km/h 制动距离 30.8 米,连续 10 次 180km/h 急刹无衰减。纽北赛道圈速 6 分 46 秒 874,刷新四门量产车纪录。
- 电池与补能:采用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93.7kWh),CLTC 续航 630km,支持 5.2C 超快充(10%-80% 电量仅需 11 分钟),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km。
- 智能生态闭环
- 澎湃 OS 座舱: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16.1 英寸 3K 中控屏 + HUD 抬头显示,支持语音交互、手势控制及小米生态设备联动(如上车自动同步家庭空调设置)。
- Xiaomi HAD 智驾系统:配备激光雷达、11 摄像头、12 超声波雷达及双英伟达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无图城市道路通行,端到端辅助驾驶终身免费。
- 赛道大师 APP:实时显示圈速、G 值、电池温度等数据,支持赛道视频一键导出与社群分享,强化用户参与感。
- 设计与工艺
- 空气动力学:碳纤维固定式尾翼(285kg 下压力)、U 型风刀、前铲等组件,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
- 轻量化:全车 21 处碳纤维部件(车顶、尾翼、后视镜等),减重超 50kg,同时提升车身扭转刚度至 51000N・m/deg,超越布加迪威龙。
- 豪华配置:Alcantara 内饰、座椅按摩、双层隔音玻璃、25 扬声器音响系统,兼顾运动与舒适。
二、市场表现:定价策略与用户画像
- 价格锚定与市场定位
- 标准版 52.99 万元:对比预售价(81.49 万元)大幅下调,形成 “百万级性能半价购” 认知,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102.89 万元)、极氪 001 FR(76.9 万元)。
- 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限量 2000 台,含赛道套件(半热熔轮胎、防滚架),主打收藏价值与圈层属性。
- 用户画像与订单结构
- 购车群体: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用户占比超 50%,女性用户约 20%,平均年龄 35-45 岁,以科技新贵、高收入群体为主。
- 订单表现:2025 年 3 月 2 日开启交付,首月锁单破 10000 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截至 4 月,大定突破 19000 台,其中 25%-30% 来自 Ultra 版本。
三、用户反馈与行业争议
- 核心优势
- 性能越级:1.98 秒加速、纽北圈速等硬核数据成为社交货币,用户称其 “重新定义电轿性能边界”。
- 生态协同: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互联,语音控制家电、远程车辆管理等功能提升使用便捷性。
- 性价比颠覆:对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49.8 万元),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价格实现 70% 性能,被赞 “参数民主化”。
- 待优化点
- 交付延迟:订单火爆导致提车周期长达 6-7 个月,部分用户抱怨 “等车堪比春运抢票”。
- 软件磨合:自动泊车对复杂车位识别偶发卡顿,官方承诺通过 OTA 持续优化。
- 品牌认知:部分传统车主质疑 “手机厂造车可靠性”,需时间沉淀口碑。
四、行业影响:技术普惠与生态重构
- 性能车市场破局
- 小米以三电机架构、800V 高压平台等技术,将超跑性能下探至 50 万级市场,倒逼保时捷、特斯拉等品牌调整定价策略。
- 赛道选装包(含半热熔轮胎及装胎服务)成本仅为传统性能车(如宝马 M4)的 1/3,推动赛道文化大众化。
- 智能生态新标准
- 澎湃 OS 与小米生态的深度整合,打破车企 “信息孤岛”,定义 “人车家全场景” 新范式,蔚来、理想等竞品加速跟进生态协同。
- 供应链国产化示范
-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 70%(宁德时代电池、汇川电机、金博股份碳陶刹车盘),推动本土供应链高端化,降低三电系统成本。
总结:科技平权与新豪车定义
小米 SU7 Ultra 不仅是一款高性能电动轿跑,更是小米 “科技平权” 理念的落地载体。其 52.99 万元定价与百万级性能的错位竞争,重构了高端电动车的价值坐标系;而 “人车家” 生态闭环与用户共研模式,则为行业提供了智能化转型的新路径。尽管面临交付压力与品牌认知挑战,SU7 Ultra 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从 “制造” 向 “智造” 跃迁的标志性产品,其成功与否或将影响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