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用的谁的资质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7 09:16:24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获取经历了从代工合作到自主申请的完整过程,其资质来源和演变路径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代工阶段:初期依赖北汽集团资质


2023 年 11 月至 2024 年 7 月期间,小米汽车因尚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选择与北汽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合作代工生产首款车型 SU7。这一阶段的资质使用具有以下特点:
  1. 资质借用:根据工信部第 377 批公告,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名称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尾标标注 “北京小米”,表明其生产资质完全依托北汽集团。
  2. 代工模式:小米负责产品设计、研发和市场推广,北汽则承担生产制造环节。双方合作模式与蔚来(江淮代工)、小鹏(海马代工)等新势力早期路径类似。
  3. 政策合规性:小米通过代工模式符合《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关于 “委托加工生产” 的规定,即允许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资质进行生产。

二、独立资质获取:销量达标后自主申请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通过工信部第 385 批公告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尾标简化为 “小米”。这一资质的取得主要基于以下条件:
  1. 销量门槛达成:根据工信部政策,代工产品若在连续两个年度内累计销售超过 3 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即可申请独立资质。小米 SU7 在 2024 年 4-6 月的交付量分别为 7058 辆、8646 辆和 14296 辆,三个月累计销量达 30,000 辆,满足政策要求。
  2. 政策依据:小米依据《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第 28 条关于 “委托加工生产” 的条款,在销量达标后启动自主资质申请流程。该政策允许研发设计企业通过代工模式积累销量,进而转正为独立生产企业。
  3. 资质构成:小米需同时获得 “双资质”—— 发改委的项目备案(2023 年获批)和工信部的生产准入(2024 年获批)。其中,发改委备案涉及产能规划和投资合规性,工信部准入则审核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售后能力。

三、资质获取的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1. 摆脱代工依赖:独立资质使小米完全掌控生产环节,避免了代工模式可能带来的产能受限、品控风险和品牌形象模糊等问题。例如,小米 SU7 的生产地址仍为北汽工厂,但企业主体已变更为小米,意味着生产计划和品控标准由小米自主决策。
  2. 加速产能扩张:获得资质后,小米北京工厂(投资超 50 亿元)于 2024 年 6 月启动双班制生产,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同时,武汉工厂(规划产能 50 万辆)也在建设中,预计 2026 年投产。
  3. 行业示范效应:小米从代工到独立资质的路径为新势力提供了参考。此前,理想汽车(收购力帆)、蔚来(收购江淮资产)等均通过收购获得资质,而小米则成为首个通过代工条款 “曲线拿资质” 的企业。这一路径的成功得益于工信部政策的灵活性,但未来随着《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的实施,代工转正模式可能被取消。

四、争议与传闻的澄清


  1. 收购宝沃资质的传闻:2021 年曾有消息称小米计划收购北京宝沃汽车的生产资质,但后续宝沃因经营问题注销资质,小米并未完成收购。最终小米通过自主申请而非收购获得资质。
  2. 资质获取的时间线:小米自 2021 年启动造车计划,2023 年 11 月通过北汽代工实现量产,2024 年 7 月获得独立资质,整个过程耗时约 3 年,显著快于蔚来(5 年)、小鹏(4 年)等企业。

总结


小米汽车的资质来源经历了 “代工借用→自主申请” 的转变:
  • 初期阶段(2023-2024):使用北汽集团资质,通过代工模式快速实现产品上市。
  • 当前阶段(2024 年 7 月至今):拥有独立生产资质,成为工信部公告中的合法生产企业。

这一过程体现了小米在政策合规性与市场扩张之间的平衡,也为行业提供了新的资质获取范例。未来,小米的资质自主化将助力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期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