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官方规划与技术路径
- 现有产品矩阵
小米首款车型 SU7(21.59 万 - 29.99 万元)已上市,第二款纯电 SUV(预计 2025 年上半年推出)定位中高端市场,第三款车型初步规划为 15 万元级增程式 SUV(2026 年推出)。这一节奏表明小米正通过 “高端立标杆→主流市场→低价走量” 的策略逐步覆盖不同价格区间。
- 成本控制与技术下放
小米 SU7 的电池包成本占整车约 50%(约 10 万元),若要推出 10 万元车型,需将电池成本压缩至 5 万元以内。这依赖于供应链优化(如与宁德时代、弗迪电池合作)、技术下放(如 800V 高压平台规模化应用)以及简化配置(如取消激光雷达、降低智能驾驶级别)。
- 子品牌可能性
参考小米手机的 “红米” 子品牌策略,小米汽车可能通过独立品牌切入 10 万元市场。第三方分析指出,小米或于 2026 年下半年推出 “红米汽车”,复刻 “硬件薄利 + 生态盈利” 模式,主打极致性价比。
二、行业竞争与市场环境
- 10 万元级市场现状
该价位已形成比亚迪海鸥(4.68 万起)、五菱缤果(3.03 万起)、几何 E(6.48 万起)等产品矩阵,竞争焦点集中在续航(300-400km)、空间(轴距 2500-2700mm)及智能化(L2 级辅助驾驶)。小米若进入该市场,需在设计、生态整合(如小米澎湃 OS)上建立差异化优势。
- 合作与代工模式
小米曾与奇瑞合作开发 iCAR V23(9.98 万起),但官方声明该项目与小米无关。未来,小米可能通过生态链企业(如智米科技)或代工模式(如北汽越野车)推出低价车型,利用合作方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能力。
- 政策与补贴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国补最高 4 万元,区补最高 1.5 万元),叠加地方充电补贴(如海南最高 1600 元),可能间接降低 10 万元车型的实际售价。
三、时间线与可行性分析
时间节点 | 可能性与依据 |
---|---|
2024 年 | 无官方计划,第三方消息称智米科技与奇瑞合作的 iCAR V23(9.98 万起)与小米无关。 |
2025 年 | 小米 SU7 产能爬坡(目标 30 万辆),重心在中高端市场,10 万元车型暂无排期。 |
2026 年 | 第三款车型(15 万元级)上市,为 10 万元车型积累供应链和技术经验。 |
2027 年及以后 | 若 15 万元车型销量达标,小米可能通过子品牌或技术下放推出 10 万元车型,参考红米手机的 “性价比复刻” 策略。 |
四、潜在挑战与风险
- 成本控制难度
10 万元车型需将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成本压缩 30%-50%,同时维持小米品牌的品质标准,这对供应链管理和规模化生产提出极高要求。
- 品牌定位冲突
小米主品牌已通过 SU7 树立高端形象,推出低价车型可能稀释品牌价值。参考大众集团的 “捷达” 子品牌策略,独立运营或成关键。
- 市场竞争压力
比亚迪、五菱等品牌在 10 万元级市场深耕多年,小米需在设计、生态、渠道等方面实现突破,否则可能陷入 “叫好不叫座” 的困境。
五、结论与建议
- 短期(2024-2025 年):小米聚焦 SU7 及 SUV 车型,10 万元市场暂无动作。
- 中期(2026 年):第三款 15 万元级车型上市,为低价车型铺路。
- 长期(2027 年及以后):通过子品牌或合作模式推出 10 万元车型,需满足以下条件:
- 电池成本降至 5 万元以内(如采用磷酸铁锂 + CTP 技术);
- 智能配置简化(如 L2 级辅助驾驶选装);
- 供应链规模化(年销量目标 50 万辆以上)。
若用户对 10 万元车型有迫切需求,可关注小米生态链企业(如智米科技)或合作品牌(如 iCAR)的动态,这些项目可能更早推出低价车型,但需注意与小米主品牌的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