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略目标与市场卡位
- 10 万级市场的战略价值
新能源汽车市场中,10-15 万元区间占据 52% 的份额,而小米当前主力车型 SU7 系列(21.59 万起)主要覆盖 20 万以上市场(仅占 23%)。雷军明确表示 “高端只是门票,真正决战在 10 万级市场”,这意味着小米必须通过低价车型切入主流市场以实现规模效应。
- 子品牌策略的必然性
参考手机业务的 “双品牌” 模式,小米极可能通过独立子品牌(如 “红米汽车”)推出 10 万元车型。这种策略既能避免主品牌高端形象受损(SU7 车主中 43% 来自 BBA 用户),又能复刻 “硬件薄利 + 生态盈利” 的逻辑 —— 例如通过捆绑销售 IoT 设备(如买汽车送万元智能家居)填平制造成本。
二、技术储备与成本控制
- 技术下放与降本路径
- 智能驾驶系统:SU7 上搭载的 L2 + 智驾系统(成本约 2.8 万元)计划通过算法优化和算力整合,将成本压缩至 5000 元以内。例如采用更高效的芯片组合(如单 Orin-X 芯片替代双芯片),并利用小米海量数据训练提升算法效率。
- 电池技术突破:2026 年宁德时代固态电池量产预计降低 15% 电池成本,同时小米自研的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可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率和安全性。此外,小米通过 “极限降本” 策略(如要求工程师吃住在厂房压缩 1% 电池成本),为低价车型奠定基础。
- 供应链与产能支撑
- 产能规划:小米二期工厂 2025 年中投产,总产能将达 45 万辆 / 年,为低价车型规模化生产提供硬件保障。但需注意,当前 SU7 订单已排至 2026 年,产能可能优先满足高端车型需求。
- 供应链整合:小米将手机供应链管理经验(如捆绑采购、零库存模式)复用到汽车领域,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采购成本较新势力低 8%。此外,与赣锋锂业、联影电子等生态链企业的合作可进一步压降成本。
三、时间节点与产品形态
- 2026 年:技术与产能的临界点
- 固态电池量产:小米与清陶能源合作的硫化物固态电池计划 2026 年 Q4 量产,能量密度超 400Wh/kg,循环寿命超 2000 次,成本较传统电池下降 30%。
- 智驾系统成熟:L2 + 智驾系统通过算法优化,算力需求降低 60%,可适配 10 万级车型。
- 产能释放:二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达 45 万辆 / 年,若 50% 产能用于低价车型,可满足年产 22.5 万辆的规模经济需求。
- 首款红米汽车的可能配置
根据供应链消息,红米汽车首款车型预计具备以下特性:
- 价格:15 万元内(未来或进一步下探至 10 万区间)
- 续航:550km(CTB 电池)
- 智能驾驶:标配城市 NOA(依赖算法优化和成本压缩)
- 生态互联:小米澎湃 OS 无缝控制家居设备
- 差异化亮点:选装机械臂自动充电、激光雷达(高配版)
四、风险与挑战
- 市场竞争白热化
比亚迪、五菱等品牌在 10 万级市场已建立绝对优势。例如,五菱宏光 MINI EV 的零件成本比小米 SU7 的电池组还低,而比亚迪单月产能抵小米全年。小米需通过 “生态补贴硬件”(如购车送 IoT 设备)和智能化体验(如城市 NOA)形成差异化。
- 品牌形象平衡难题
若红米汽车与 SU7 在渠道、服务上未能有效区隔,可能导致用户对小米汽车高端定位的认知混淆。参考爱马仕推出帆布包的案例,小米需通过独立子品牌运营、差异化设计语言(如更年轻化的外观)避免品牌稀释。
- 政策与成本压力
2025 年新能源补贴政策未覆盖乘用车,小米需完全依赖自身降本能力。此外,低价车型需实现年产 50 万辆才能盈利,而当前产能规划仅 45 万辆 / 年,需通过全球化(如东南亚市场需求暴增 300%)分摊风险。
五、结论与预测
小米汽车推出 10 万元级车型是必然选择,预计 2026 年下半年通过子品牌红米汽车落地。该车型将以 “极致性价比 + 生态互联” 为核心卖点,通过固态电池量产、智驾系统成本压缩和规模化生产实现盈利。短期内(2025 年)小米仍将聚焦 SU7 系列和 SUV 车型(如 YU7)的产能爬坡,为低价车型铺路;中长期(2026 年后),10 万级市场将成为小米汽车销量增长的核心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