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详细信息
1. 地理位置与规模
- 位置: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通州片区),紧邻京津冀汽车产业带,周边聚集了奔驰、北汽等传统车企,以及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集群。
- 面积:一期工厂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二期扩建后总占地面积将达 105 公顷,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
- 设施:工厂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以及实验楼、办公楼和商品车发运区,关键生产工艺实现 100% 自动化,引入超过 700 个机器人协同作业。
2. 建设进度与产能
- 一期工程: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 6 月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目前已实现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全年交付量超过 13.5 万辆,2025 年 1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 万辆。
- 二期工程: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并计划通过进一步扩建将产能提升至 45 万辆 / 年。
- 生产效率:一期工厂满负荷运行时,每小时可生产 40 辆小米 SU7,每 76 秒下线一辆新车,2024 年创造了 “230 天生产 10 万台” 的行业纪录。
3. 产品与市场定位
- 车型:目前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包括标准版、Pro 版、Max 版),2025 年计划推出 SU7 Ultra 和新车型 YU7。
- 供应链:电池由宁德时代(三元锂)和比亚迪(磷酸铁锂)供应,激光雷达来自禾赛科技,智能驾驶系统与纵目科技、Momenta 合作,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包括一汽富维、奥联电子、拓普集团等。
二、选址背后的战略考量
1.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北京经开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政策优惠,且毗邻北京市政府,便于获取资源和政策支持。
- 亦庄新城定位为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导区”,与小米的智能化战略高度契合,政府计划两年内释放超万台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为小米汽车的智能制造升级提供机遇。
2. 供应链与物流优势
- 工厂周边 300 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全国 70% 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包括博世、大陆集团等国际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巨头,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 交通便利,紧邻京津塘高速、京沪高速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便于原材料运输和成品车分销。
3. 研发与人才资源
- 北京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以及中科院自动化所、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为小米汽车的技术研发提供人才支持。
- 小米汽车总部与工厂同处亦庄,便于研发、生产、销售环节的高效协同。
三、未来规划与挑战
1. 产能扩张
- 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计划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和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将实际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 / 年,以满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远期可能进一步扩建或在武汉、上海等地新建工厂,但目前暂无官方消息。
2. 供应链优化
- 小米正加速布局本地化供应链,例如在武汉建设零部件生产基地,以缓解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 与优必选合作引入人形机器人 “质检员” Walker S1,提升生产效率和品控水平。
3. 市场竞争
- 面对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的竞争,小米需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和技术壁垒,例如加快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技术的量产应用。
四、参观与服务
小米汽车工厂已开放预约参观,游客可通过小米商城或官方 APP 申请,近距离了解生产流程和智能制造技术。此外,工厂周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包括员工宿舍、食堂、充电站等,未来可能建设体验中心和交付中心,进一步提升用户服务体验。
综上,北京亦庄工厂是小米汽车的核心战略支点,其地理位置、产能规模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优化,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产能与交付量的双重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