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布局与建设进展
1. 北京超级工厂:智能化生产标杆
-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二期紧邻一期,总投资约 630 亿元。
- 建设历程:
- 一期工程: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并启动量产,主要生产小米首款车型 SU7。
- 二期工程:2024 年动工,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北京工厂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
- 智能化水平:
- 六大车间:冲压、大压铸、车身、涂装、总装和电池车间,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 100%,每 76 秒下线一台 SU7。
- 黑灯生产:车身车间配备 400 多台机器人和高精度摄像头,可实现全自动化焊接和检测。
- 实验验证:拥有 2.5 公里测试跑道,覆盖 18 种路况测试,确保每辆车动态性能达标。
2. 武汉工厂:南北双基地战略
- 规划进展:武汉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等形成产业集聚,预计 2025 年底官宣,目标辐射华中市场。
- 产能定位:初期或利用东风云峰工厂现有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后续可能自建工厂,进一步提升全国产能布局。
二、技术亮点:自研与智能化驱动
1. 核心制造技术
- 9100 吨大压铸集群: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减少零部件数量,提升车身强度和生产效率,每 120 秒生成一个压铸件。
- AI 质检与机器人协同:紫外光 100% 在线检测,精度达 ±0.05mm;8 台机器人协同完成车身点焊、涂胶等工序,焊点合格率超 99.9%。
2. 动力系统突破
- 超级电机技术:
- V6/V6S:21000rpm 高转速,功率密度行业领先,已量产搭载于 SU7。
- V8S:27200rpm 转速天花板,采用 960MPa 超高强度硅钢和双向立体油冷技术,计划 2025 年面市。
- 实验室突破:激光转子缠绕技术实现 35000rpm 极限转速,探索行业 “无人区”。
3. 自动驾驶与智能生态
- 全栈自研智驾:投入超 47 亿元,团队超 1000 人,测试里程超 1000 万公里,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支持城市领航辅助。
- 智能座舱:与小米生态深度融合,支持手机无缝连接、语音交互和 OTA 升级。
三、产能与市场表现
1. 产能爬坡
- 北京一期:2024 年 4 月量产初期日产能不足 300 辆,2024 年底月产能提升至 2.4 万辆,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
- 2025 年目标:北京二期投产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全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其中 SU7 预计占比超 70%。
- 4 月产能:供应链消息称 4 月产能预计达 3.7 万辆 / 月,但实际交付受零部件供应限制,约 2.5 万辆 / 月。
2. 市场需求与交付压力
- 订单情况:SU7 上市后订单火爆,2024 年交付 13.6 万辆,2025 年 3 月交付超 2.9 万辆,等车周期普遍超过 30 周。
- 产能瓶颈:北京工厂满负荷运转,二期投产前产能难以满足需求,武汉工厂落地将缓解压力。
四、供应链管理:本土化与战略投资
1. 供应链布局
- 京津冀协同:70% 零部件来自京津冀产业链,包括电池(宁德时代)、电机(联电、汇川)、激光雷达(禾赛)等。
- 战略投资:通过顺为资本投资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固态电池)、黑芝麻芯片等企业,强化技术储备。
2. 风险应对
- 产能扩张:北京二期、武汉工厂建设加速,同时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现有产线效率。
- 库存与物流:建立灵活库存策略,与京东、顺丰合作优化物流路径,缩短交付周期。
五、未来挑战与展望
1. 竞争压力
- 市场红海: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等品牌持续施压,小米需提升品牌溢价和产品差异化。
- 技术迭代:自动驾驶、电池技术快速演进,小米需保持研发投入,避免技术滞后。
2. 产能与交付平衡
- 扩产风险:武汉工厂落地进度、供应链稳定性(如芯片短缺)可能影响交付目标。
- 用户体验:交付延迟可能损害品牌口碑,需加强沟通与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
3. 全球化布局
- 出海计划:小米已在东南亚、欧洲市场调研,未来或依托国内产能优势拓展海外市场,复制 “性价比 + 智能化” 模式。
总结
小米汽车加工厂是小米 “造车梦” 的核心载体,其智能化生产、自研技术和供应链管理展现了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尽管面临产能瓶颈和市场竞争,小米通过扩产、技术迭代和生态协同,有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占据一席之地。未来,武汉工厂的落地和全球化布局将成为其持续增长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