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工厂的详细进展与产能规划
- 一期工厂:已投产并实现规模化交付
一期工厂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于 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 6 月完成竣工验收,2024 年 4 月正式启动小米 SU7 的交付。工厂涵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等六大车间,配备超过 700 个机器人,实现关键生产工艺的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新车。2024 年,小米汽车全年交付量达 13.68 万辆,其中 SU7 贡献了主要产能。
- 二期工厂:2025 年中竣工,产能将翻倍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开工,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目前建设进展迅速,部分车间已封顶,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北京工厂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为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提供支撑。此外,二期工厂旁还规划了约 52 公顷的三期用地,未来可能进一步扩产。
其他地区的布局与潜在规划
- 武汉:供应链配套与潜在整车工厂
- 零部件生产:小米在武汉江夏区金港新区投资建设了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项目,由上海本特勒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承建,预计年产 30 万套,2025 年 5 月开工。
- 整车工厂传闻:网传小米可能在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建设年产能 30 万辆的整车工厂,但目前未获官方确认。武汉作为汽车产业重镇,拥有东风汽车等成熟供应链,若小米在此建厂,可借助当地资源降低成本。
- 上海:销售与研发布局
上海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于 2023 年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销售,但未明确提及工厂建设。上海更多作为小米汽车的销售与研发中心,例如 SU7 的部分测试工作曾在上海进行。
- 合作生产探索
小米曾与江淮、奇瑞、北汽蓝谷等车企洽谈合作生产,但目前主要依赖自建工厂。例如,北汽蓝谷曾被传为潜在合作伙伴,但双方合作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
选择北京亦庄的战略考量
- 产业集群优势:亦庄已聚集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车企,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小米可共享零部件供应商资源,降低物流成本。
- 政策支持:北京经开区提供了土地、税收等政策扶持,例如二期工厂从征地到获批仅用 63 天,加速了项目落地。
- 技术与人才资源:北京拥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百度、华为等科技企业,便于小米吸引汽车研发与智能制造人才。
未来产能扩张方向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后可满足基本需求。若订单持续增长,武汉或上海的潜在工厂可能成为下一步布局重点。此外,小米还在探索海外建厂的可能性,例如印度或东南亚市场,但目前尚未有明确计划。
总结来看,北京亦庄是小米汽车的核心制造基地,武汉、上海等地以供应链配套和销售网络为主。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三期规划推进,小米汽车的产能将逐步释放,支撑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