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经历了从代工合作到自主生产的转变,目前主要由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自建的北京工厂负责生产,同时布局武汉等新生产基地以应对未来产能需求。以下是具体信息: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
1.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 位置与规模: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 630 亿元。一期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二期紧邻一期,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两期合计达 30 万辆。
- 生产能力:
- 一期工厂于 2023 年 6 月竣工,2024 年 4 月正式投产,首批交付小米 SU7。2024 年 6 月开启双班生产,月产能提升至 1.2 万辆,2025 年 1 月起全面开放参观预约。
- 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拿地,2025 年 4 月完成主体封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投产,进一步缓解产能压力。
- 技术配置:工厂配备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以及 2.5 公里测试跑道,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和高阶智驾研发。
2. 武汉工厂规划
- 选址与定位: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等车企相邻,预计 2026 年助力小米实现百万辆产销目标。
- 进展:目前处于规划阶段,具体投产时间和产能尚未公布。
二、代工合作的历史阶段
1. 早期与北汽集团的合作
- 背景:小米在自建工厂投产前,因缺乏生产资质,曾与北汽集团旗下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合作代工生产。
- 产品:2023 年 11 月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 SU7 早期申报车型(如 BJ7000MBEVR2)的生产企业为北汽越野车,生产地址为北京亦庄小米自建工厂。
- 终止:2024 年 7 月,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彻底摆脱对北汽的代工依赖。
2. 其他代工传闻
- 江淮、奇瑞等洽谈:2023 年小米曾与江淮、奇瑞、华晨等车企接触,但未达成正式合作。
- 武汉东风代工传言:2025 年有市场猜测小米可能收购或改造东风工厂,但未获官方确认。
三、生产资质与供应链
1. 资质获取
- 2024 年 7 月,工信部第 385 批公告显示,小米汽车生产企业名称正式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其独立资质落地。
- 小米通过 “代工过渡 + 销量达标” 模式,在交付三个月后突破 3 万辆门槛,满足工信部对设计研发企业的资质要求。
2. 供应链体系
- 核心零部件:电池由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供应;驱动电机来自汇川联合动力、联合汽车电子;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
- 生产协同:武汉江夏区布局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强化华中供应链;长三角与北京工厂形成双核布局。
四、当前生产状态与未来规划
- 主力车型:小米 SU7 系列(含 2025 年新增的 SU7 Ultra)由北京工厂生产,2024 年交付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 35 万辆。
- 产能爬坡:北京一期工厂月均产能 2.2 万辆,二期投产后或提升至 3.5 万辆 / 月,武汉工厂规划为远期产能储备。
- 技术升级:二期工厂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和高阶智驾研发,为后续车型(如小米 YU7)铺路。
总结
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已从早期的北汽代工转向自建工厂主导,北京亦庄工厂是当前核心生产基地,武汉工厂为未来布局。其生产资质的独立化、供应链的自主化,以及产能的快速扩张,标志着小米正加速构建完整的汽车制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