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工合作:北京汽车集团(北汽)主导初期生产
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 系列(包括标准版、Pro 版、Max 版)主要由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简称 “北汽越野”)代工生产。这一合作模式通过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车目录得到官方确认,小米 SU7 的申报企业名称明确标注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 21 号院。
合作背景与细节:
- 生产资质共享:
小米在造车初期尚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因此采用 “借壳” 北汽越野的方式快速推进量产。北汽越野作为传统车企,拥有成熟的生产线和资质,帮助小米 SU7 通过工信部审核并获得市场准入资格。 - 技术协同:
小米负责整车设计、智能系统开发及核心零部件整合(如宁德时代电池、汇川技术电机等),北汽越野则提供制造工艺支持。例如,小米 SU7 的车身焊接、涂装等环节由北汽工厂完成,而电池封装、智能座舱集成等核心工序由小米自建团队主导。 - 产能支撑:
北汽越野的代工产能在初期缓解了小米自建工厂的压力。根据公开数据,北汽工厂每月可为小米 SU7 提供约 5000 辆的产能,占小米 2024 年总交付量的 30% 左右。
二、自建工厂:北京与武汉双基地布局
为实现产能自主化,小米自 2021 年起启动北京亦庄超级工厂和武汉智能汽车产业园的建设,逐步构建 “南北双基地” 生产格局。
1. 北京亦庄工厂:
- 定位与产能:
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年规划产能 15 万辆,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综合自动化率超过 91%,关键工艺(如一体化压铸、车身焊接)自动化率达 100%,每 76 秒可下线一辆新车。
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覆盖 SU7 系列及未来 SUV 车型。 - 技术亮点:
工厂引入小米自研的 “泰坦合金” 一体化压铸技术,将传统 72 个零件合并为 1 个压铸件,焊点减少 840 个,生产效率提升 10 倍。同时,工厂配备自研的 “追光平台”,实现全场景数字化生产管理。
2. 武汉智能汽车产业园:
- 规划与进展:
武汉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面积约 2000 亩,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主要生产增程车型及未来高端车型。工厂于 2024 年 12 月启动建设,预计 2025 年 6 月试生产,2026 年全面量产。 - 技术合作:
武汉工厂将与东风集团合作,采用东风马赫插混系统,并引入一体化压铸技术。此外,小米与武汉华星光电共建的车载显示实验室将为武汉工厂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三、供应链与产能挑战
尽管小米已构建 “代工 + 自建” 的生产体系,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 产能爬坡压力: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37-40 周,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将逐步释放,但短期内仍需依赖北汽代工。 - 供应链管理:
小米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智能驾驶芯片)依赖外部供应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汇川技术),供应链波动可能影响生产稳定性。 - 资质与合规:
随着自建工厂产能提升,小米需逐步获取独立生产资质,以摆脱对北汽的依赖。目前,小米正通过合资公司(如与北汽蓝谷、宁德时代成立的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探索资质获取路径。
四、未来生产战略
小米计划在 2025-2026 年实现 **“超级工厂矩阵”** 布局:
- 北京基地:聚焦高端纯电车型,年产能 30 万辆。
- 武汉基地:主攻增程车型及中低端市场,年产能 30 万辆。
- 潜在新基地:合肥、重庆等地可能成为第三工厂选址,以辐射华东及西南市场。
通过代工合作与自建产能的协同,小米正逐步构建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产业链能力,目标在 2026 年实现年销量 100 万辆的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