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代工厂在初期阶段由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BAW)承担,但随着小米自建工厂的逐步投产和独立生产资质的获取,其生产模式已转向自主制造。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1. 早期代工合作:北汽集团提供资质支持
根据工信部 2023 年 12 月发布的《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小米首款车型 SU7 的生产厂商明确标注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一合作模式主要基于小米当时尚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需借用北汽的资质完成产品准入。工信部备案信息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地址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自建工厂,但企业名称仍为北汽越野车,表明初期采用 “资质借用 + 自主生产” 的混合模式。
2. 自建工厂投产与独立资质获取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小米于 2021 年启动北京亦庄工厂建设,一期工程于 2023 年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4 年动工,2025 年 6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2024 年 4 月,小米 SU7 首批交付仪式在该工厂举行,标志着自主生产能力的正式落地。
- 独立资质突破:2024 年 7 月,工信部第 385 批公告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获得独立生产资质,企业名称从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尾标也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这意味着小米彻底告别代工模式,实现全流程自主生产。
3. 2025 年现状:自主生产为主,无明确代工合作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生产已完全依赖自建工厂:
- 北京工厂产能释放:一期工厂通过优化产线,实际产能已超规划目标;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支撑小米全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武汉基地规划:小米计划在武汉经开区建设第三工厂,规划占地约 2000 亩,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产能,但目前尚未正式投产。
- 技术合作与供应链:小米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电池技术上深度合作,但生产环节仍由自建工厂主导,未披露新的代工合作伙伴。
4. 代工模式的历史意义与转型
小米早期选择北汽代工是行业通行的 “借资质” 策略,类似蔚来与江淮、小鹏与海马的合作。随着自建工厂投产和资质获批,小米已实现从 “代工依赖” 到 “自主制造” 的转型。雷军在 2024 年回应代工质疑时明确表示,小米一直重视智能制造,自建工厂是长期战略。
结论
当前(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代工厂已不存在,其生产完全由北京亦庄自建工厂承担,且已获得独立生产资质。早期与北汽的合作仅为过渡性安排,随着自主产能的成熟,小米已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未来若武汉等新工厂投产,生产布局将进一步扩展,但代工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