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设计理念:极简科技与工业美学的碰撞
小米汽车工厂由 Weico 建筑事务所操刀,其设计灵感源于小米品牌的 “极致性价比” 哲学,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参数化控制实现建筑与生产的高度协同。
- 外观设计:三座极简 “方盒子” 构成主体,第三层采用退进处理,使建筑上部呈现悬浮感。外立面以金属和玻璃幕墙为主,垂直模块拼接精度达汽车级标准,凸显科技冷峻感。
- 功能整合:将研发、生产、销售、体验四大环节整合于同一园区,形成 “前店后厂” 模式。东侧 500 米长的条状区域集中了空中连廊、体验店、研发中心等非生产功能,与西侧核心生产区形成高效联动。
- 品牌叙事:综合楼大堂以莫比乌斯环和悬空的蓝色 SU7 为视觉焦点,通过透明玻璃幕墙将生产过程转化为 “工业秀场”,强化品牌科技形象。
二、空间布局:效率与创新的双重引擎
工厂占地 71.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9.6 万平方米,通过 **“双轴三核” 布局 ** 实现生产与体验的平衡:
- 生产轴: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沿南北向排布,采用 “黑灯工厂” 设计,700 余台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例如,9100 吨压铸岛可将 72 个零件一体成型,焊点减少 840 个,生产效率提升 40%。
- 体验轴:东西向串联超级工厂店、测试跑道(2.5 公里 18 种路况)和游客中心。工厂店提供 9 款实车展示、技术拆解模型和定制化服务,游客可通过 89 米玻璃连廊俯瞰生产全景。
- 研发核:29 个实验室与生产线零距离衔接,电磁兼容实验室、整车半消声室等设施支持快速迭代,研发周期缩短 30%。
三、技术创新:绿色与智能的深度融合
小米将 “碳中和” 目标融入建筑基因,同时通过 AIoT 技术重构制造逻辑:
(一)绿色制造体系
- 能源循环:屋顶 16.2MW 光伏电站年均发电 1640 万度,覆盖 30% 能耗,年减碳 9905 吨,相当于 54 万棵树的碳汇能力。
- 资源闭环:涂装车间采用水性涂料(VOCs 含量 < 20%)、干式纸盒喷漆房和三室 RTO 废气处理技术,废气净化率 99%,废水循环利用率 50%。大压铸环节使用 30% 再生铝,泰坦合金材料强度提升 20% 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 建筑科技:双银 Low-e 玻璃幕墙降低能耗 35%,BIPV 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实现 “防水 + 发电” 双重功能,建筑寿命与光伏系统同步 25 年。
(二)智能制造系统
- 生产端:AI 视觉检测系统(X-Eye)对压铸件进行 28 次 X 光扫描,缺陷识别率 99.9%;AMR 物流机器人实现零部件动态调度,线边库存减少 60%。
- 管理端: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控 430 个工艺参数,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25%。例如,涂装车间 40 分钟快速换色系统支持 9 款颜色灵活切换。
- 测试端:2.5 公里测试跑道集成高速环道、湿滑路面、异响测试区等,车辆下线前需完成 180 项动态验证。
四、人文关怀:从制造到体验的价值延伸
小米打破传统工厂的封闭性,构建 “可参观、可体验、可参与” 的开放生态:
- 工业旅游:常态化开放参观路线,游客可穿戴 AR 眼镜查看工艺细节,参与电池包组装互动。工厂食堂提供小米主题餐饮,文创商店销售 SU7 模型、生产线金属书签等衍生品。
- 员工福祉:办公区采用自然采光和绿植墙,食堂引入智能点餐系统,午休区配备按摩舱和冥想空间。厂区内纯电摆渡车、7kW 慢充桩和自行车道构建零碳通勤网络。
- 社区联动:与周边学校合作开设 “汽车工坊”,学生可通过 VR 设备远程操控生产线,培养未来工程师。
五、行业启示:重新定义汽车工厂范式
小米汽车工厂的设计突破体现在:
- 功能重构:将消费端需求反向注入生产端,实现 “用户定义产品” 的 C2M 模式。
- 技术跨界:把手机行业的 “敏捷开发” 思维植入汽车制造,研发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 1/3。
- 价值升维:通过工业旅游、技术展览等方式,将工厂转化为品牌价值放大器,单店年客流量预计突破 50 万人次。
这座工厂不仅是汽车制造的物理空间,更是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重要支点,其设计逻辑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提供了 “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