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智能汽车工厂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2 15:15:48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智能汽车工厂是小米集团布局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制造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两期建设。以下是其关键信息的全面解析:

一、工厂概况与建设进展


  1. 地理位置与规模
    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约 1.07 平方公里),二期紧邻一期,总规划面积达 105 公顷。一期于 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二期于 2024 年 7 月拿地,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投产。
  2. 产能规划
    一期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优化产线流程,2024 年实际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二期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满负荷生产时每 76 秒下线一辆新车。
  3. 绿色与智能设计
    工厂采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 1640 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9905 吨(相当于种植 54 万棵树);废水处理效率超 99%,废重金属零排放。车间配备 29 个实验室和 2.5 公里测试跑道,涵盖 18 种路况,支持整车动态验证。

二、生产技术与智能化亮点


  1. 六大核心工艺
    工厂整合冲压、大压铸、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工艺,其中:
    • 大压铸车间:配备 9100 吨自研压铸机,将 72 个零件集成压铸成型,焊点减少 840 个,减重 17%,生产效率提升近 50%。
    • 车身车间:自动化率 91%,400 余台机器人实现钢铝混合车身 100% 全自动焊接,整车扭转刚度达 51000N・m/deg。
    • 电池车间:生产 CTB 一体化电池,集成 800V 超高压平台,15 分钟补能 510km,支持小米 SU7 续航 800km(CLTC)。

  2. 智能化与 AI 应用
    • 机器人集群:超过 700 台机器人覆盖关键工艺,车身车间实现 100% 自动化连接与装调,AI 质检系统通过 28 张 X 光片检测压铸件,准确率 > 99.9%。
    • 端到端智驾技术:智能驾驶团队重组为 “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开发含激光雷达与纯视觉两套方案,目标 2025 年内交付全场景端到端智驾系统。
    • 生态协同:SU7 与米家智能设备无缝联动,支持离家模式自动控制家电与清洁机器人,强化 “汽车 × 消费电子” 生态。


三、技术路线与产品布局


  1. 动力与电池技术
    • 自研 HyperEngine 系列电机,V8s 版本最高转速 27200rpm,功率 425kW,支持 SU7 Ultra 零百加速 2.78 秒,极速超 350km/h。
    • 电池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MAX 版)和自研 CTB 技术,兼顾快充性能与安全,整车碰撞后电池包防护设计可减少爆燃风险。

  2. 智能驾驶与座舱
    • 智能驾驶系统融合 BEV 大模型、道路超分网络等技术,支持城市 NOA(领航辅助),计划通过 OTA 扩展至更多城市。
    • 澎湃 OS 智能座舱实现跨设备互联,搭载大模型版小爱同学,提供语音交互与场景化服务。


四、市场动态与挑战


  1. 销量与交付
    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超 2.9 万辆,SU7 累计订单超 5 万辆,成为新能源轿车市场热门车型。但 4 月因安徽铜陵高速事故(智能驾驶未触发 AEB 导致爆燃),订单量从周均 2 万辆暴跌至 8000 辆,股价单日下跌 7.2%。
  2. 新车计划
    • SU7 Ultra:搭载后轴双 V8s 电机,马力超 1500 匹,0-300km/h 加速 15.07 秒,计划 2025 年上海车展亮相。
    • YU7:定位 SUV,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因零件设计变更、芯片供应及二期产能问题推迟至 8 月。

  3. 竞争与改进方向
    面对华为、小鹏等对手的智驾技术领先,小米加速端到端方案落地,同时优化电池安全设计(如双层溃缩区结构),并加强用户安全教育。

五、行业意义与未来目标


小米工厂以630 亿元总投资,打造 “机器人 + AI + 绿色制造” 的新质生产力标杆,目标通过 15-20 年努力进入全球车企前五。其模式整合消费电子生态与汽车制造,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同时以高性价比产品重塑市场格局。

总结


小米智能汽车工厂不仅是硬件制造的核心载体,更是其 “汽车 × 电动 × 智能” 战略的落地基石。凭借高度自动化、全栈自研技术与生态协同,小米正加速从科技公司向全球车企转型,尽管面临安全与信任挑战,但其技术积累与产能扩张仍为行业提供了创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