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北京超级工厂:智能制造的核心枢纽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
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工厂配备六大车间(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及实验楼,综合自动化率超过 91%,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每 76 秒下线一辆 SU7,生产效率对标特斯拉上海工厂。一期额定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制和产线优化,2024 年实际月产能提升至 2.4 万辆,全年交付 13.68 万辆。 - 二期工厂:
紧邻一期,2024 年 7 月拿地后「交款当天即开工」,仅用 9 个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二期占地面积约 52 公顷,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北京工厂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二期延续智能化定位,配备 2.5 公里测试跑道和智能车间,支持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和高阶智驾研发。 - 三期储备:
二期旁 52 公顷地块已规划为三期用地,未来工厂总面积或达 105 公顷,构建「超级工厂矩阵」以应对持续爆单压力。
二、武汉工厂:华中战略支点
武汉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二大生产基地,规划已进入实质筹备阶段:
- 选址与规模:
位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规划用地 2000 亩,毗邻小鹏、路特斯工厂,占地面积是小鹏武汉工厂的三倍,预计支撑 2026 年百万辆产销量目标。 - 优势与进展:
武汉经开区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7 大整车厂、500 余家零部件企业)、东风汽车闲置的 30 万辆年产能工厂,以及激光雷达生产线和高校人才资源。小米已启动武汉工厂项目经理等岗位招聘,土地围蔽和基桩工程已启动,但官方尚未正式官宣。
三、产能规划与供应链协同
- 产能目标:
2025 年北京工厂总产能 30 万辆,武汉工厂预计 2026 年投产,远期目标直指百万辆级。雷军透露,内部排产预期在 30 万 - 40 万辆之间,需通过双班制、产线优化及二期投产实现。 - 供应链管理:
小米依托消费电子领域的供应链经验,构建了「三电自主 + 核心外购」的体系:- 三电系统:自研 CTB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合作供应电芯;电机由汇川技术提供,电控系统自主研发。
- 核心零部件:70% 供应商来自 BBA 供应链,包括拓普集团(空气悬架)、华域汽车(车身件)、蓝思科技(中控屏)等,确保供应链稳定性。
- 效率提升:通过 AI 预测需求、动态调整库存,以及开放澎湃秒充技术吸引生态伙伴,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 30%。
四、智能化与环保技术应用
- 智能制造:
北京工厂采用 9100T 一体化压铸设备(每 120 秒生成压铸件)、6900T 冲压线、400 余台焊接机器人,实现钢铝混合车身 100% 全自动组装,检测环节引入 X 光 AI 检测(准确率 99.9%)和激光雷达在线检测(精度 0.05mm)。 - 绿色制造:
涂装车间采用德国七轴喷涂机器人,实现微米级油漆分散,减少涂料浪费;工厂配备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年发电量覆盖 15% 能耗。
五、挑战与未来布局
- 产能爬坡压力: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 21.61 万辆,剩余 13.39 万辆需在 39 周内完成,周均交付近 7000 辆,产能利用率接近极限。二期投产和武汉工厂建设是缓解压力的关键。 - 海外扩张:
小米计划 2026 年起在东南亚、欧洲进行小批量试销,未来或通过技术授权或合资建厂模式开拓海外市场。 - 技术储备:
第四款车型(大型增程 SUV)已进入冬测,计划 2026 年发布;智驾团队从 1500 人扩张至 2000 人,研发投入占比超 15%。
总结
小米汽车的工厂建设以北京为核心,通过「超级工厂矩阵」和智能化生产实现产能快速扩张,武汉工厂的规划则瞄准华中市场和供应链协同。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消费电子领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迁移至汽车行业,同时通过自研技术和生态开放构建竞争力。未来,随着三期工厂落地和海外布局推进,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实现从「爆款」到「长红」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