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布局
- 一期工厂(亦庄马驹桥)
- 规模与进度: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2024 年 4 月启动小米 SU7 交付。通过产线优化,实际月产能从 7000 辆提升至 1.2 万辆,年产能接近 15 万辆目标。
- 技术亮点:
- 9100 吨压铸岛集群:规模超过特斯拉上海工厂,实现 72 个零部件一体化压铸,维修成本降低 30%。
- 100% 自动化关键工艺:车身车间配备 100% 外覆盖件自动装配系统,涂装车间 75 台机器人实现精准喷涂,每 76 秒下线一台整车。
- 电池 CTB 技术:电池与底盘一体化集成,提升车身扭转刚度至 51000N・m/deg,续航能力优化 10%。
- 二期工厂(亦庄马驹桥东侧)
- 建设进展:2024 年 7 月拿地,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投产,年产能 30 万辆。工厂采用 “边建设边调试” 模式,设备安装进度较一期提速 40%。
- 产能协同:主要生产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与一期工厂形成 “轿车 + SUV” 产品矩阵,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月产能突破 2 万辆。
- 零部件产业园(大兴瀛海)
- 配套能力:2025 年 5 月底交付,为小米汽车提供电控系统、智能网联设备等核心零部件,年配套产能 37 万辆,形成 “研发 - 生产 - 物流” 一体化生态。
二、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
- 核心生产技术
- 摩德纳智能架构:支持 800V 高压平台,SU7 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15 分钟补能 510km,配合碳化硅电控技术,电驱效率提升至 98.5%。
- V8s 超级电机:最高转速 27200rpm,功率 425kW,扭矩 600N・m,SU7 Ultra 原型车双电机版马力超 1500 匹,0-100km/h 加速 2.1 秒。
- 智能物流系统:采用 AMR 视觉机器人实现物料自动配送,结合物联网技术,库存周转效率提升 25%。
- 质量管控体系
- 全流程检测:引入 AI 视觉检测系统,车身焊接精度控制在 ±0.05mm,涂装色差检测精度达 ΔE≤0.5。
- 安全测试:完成 40 + 项碰撞测试,电池通过 14 层物理防护验证,热失控预警响应时间小于 100ms。
三、供应链与政策支持
- 核心供应链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比亚迪(磷酸铁锂),覆盖高端与中低端车型。
- 电驱:联合电子提供电机及电控系统,拓普集团供应底盘部件,单车配套价值超 5000 元。
- 智能座舱:德赛西威域控制器 + 高通 8295 芯片,支持五屏互联与小爱同学语音大模型。
- 政策红利
- 资金支持:北京亦庄对龙头企业提供最高 1 亿元补贴,用于技术研发与产线升级。
- 消费刺激:2024 年北京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叠加区级消费券,最高可享 1.9 万元优惠,直接拉动小米 SU7 订单增长 30%。
四、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销量数据
- 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全年目标 35 万辆,产能利用率达 93%。
- 小米 SU7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质量榜单中位列第二,用户复购率达 18%,部分用户因事故后对车辆安全性认可选择再次购买。
- 用户体验
- 工厂参观:2025 年 1 月开放常态化参观,每月接待超 5000 人次,游客可体验智能产线与小米生态产品。
- 服务网络:全国已建成 120 家小米汽车服务中心,昆明钣喷中心引入厦门信达授权门店,维修响应时间缩短至 2 小时。
五、未来规划
- 产能扩展:计划 2026 年启动三期工厂建设,总产能目标提升至 100 万辆,重点布局海外市场。
- 技术迭代:研发固态电池与 4680 大圆柱电池,2026 年量产车型续航目标突破 1000km。
- 生态融合:深化小米澎湃 OS 与汽车的联动,2025 年推出 “车家一体” 智能家居生态解决方案。
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通过 “技术自研 + 生态整合 + 政策借力” 的三重驱动,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标杆,其智能化生产模式与快速迭代能力,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