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概况与建设进展
- 地理位置与规模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相当于 1 个故宫),二期规划扩展至 105 公顷,总产能目标达 35 万辆 / 年。工厂紧邻奔驰和北汽工厂,形成北京东南部的汽车制造集群。
- 建设历程
- 一期工程: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 6 月通过验收,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4 月启动小米 SU7 交付。
- 二期工程:2024 年 7 月拿地,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
- 功能布局
工厂集生产、研发、测试、销售、体验于一体,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配备 29 个试验室、2.5 公里测试跑道及交付中心,实现 “前店后厂” 模式,缩短研发周期并提升交付效率。
二、技术创新与智能化生产
- 核心制造技术
- 一体化压铸:采用 9100 吨压铸岛集群,单次压铸 72 个零部件,相比传统工艺减少焊点、降低车重,效率提升 40%。
- 高度自动化:超过 700 个机器人参与生产,关键工艺自动化率 100%,综合自动化率 91%。AMR 机器人实现车间内 “无人驾驶” 物流,黑灯生产成为常态。
- 智能质检:X-Eye 视觉检测系统准确率超 99.9%,紫外光检测精度达 ±0.05mm,电池包采用 OCT 医学检测技术确保零缺陷交付。
- 绿色制造
- 循环经济:废水处理实现 “零重金属排放”,循环用水比例 50%;废气处理达首都严苛标准,屋顶光伏电站年发电 1640 万度,相当于种植 54 万棵树。
- 材料创新:车身使用小米泰坦合金,电池包 “倒放” 设计提升安全性,电解液自研解决电极浸泡问题。
三、产能规划与市场表现
- 产能爬坡
- 一期产能: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通过双班生产、设备优化提升至 30 万辆 / 年,实际日产能最高达 300 辆。
- 二期目标:投产后总产能将超 30 万辆,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远期目标为全球前五车企。
- 市场需求
小米 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订单量突破 5 万辆,交付周期一度长达 21 周。工厂通过产能提升和供应链优化,2024 年累计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四、供应链与本地化布局
-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小米自研电池包提升能量密度。
- 电驱:汇川技术(V6s 电机)、联合电子(电控系统)。
- 智能化:德赛西威(座舱域控)、地平线(自动驾驶芯片)。
- 本地化策略
京津冀地区供应商占比 52%,零部件国产化率达 92%,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小米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布局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
五、政策支持与生态协同
- 政府扶持
- 税收优惠: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北京经开区提供置换补贴(最高 1.9 万元)和消费券(最高 3000 元)。
- 产业协同:北京经开区推动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支持小米汽车参与制定汽车行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
- 生态合作
- 充电网络: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接入超 2.9 万个充电桩,提升用户补能便利性。
- 技术协同:复用手机供应链经验,通过 “人车家” 数据互通降低成本,强化垂直整合能力。
六、未来展望与挑战
- 技术升级
计划引入 AI 大模型优化生产流程,构建智能体架构,实现工艺参数闭环调优和预测性维护,目标 3-5 年内将工厂智能化水平提升至行业领先。
- 产能扩张
二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远期通过扩建和技术改造,目标提升至 80 万辆 / 年,支撑全球市场布局。
- 挑战
- 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红海竞争,需持续提升产品力和品牌溢价。
- 供应链管理:全球芯片短缺和电池原材料波动可能影响产能稳定性。
- 盈利压力:前期投入巨大,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盈亏平衡。
总结
小米汽车工厂是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重要落子,其智能化生产、绿色制造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为小米汽车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技术升级,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实现快速突破,成为全球智能出行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