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定位与产能规划
- 地理位置
二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与一期工厂仅一路之隔,形成 “超级工厂矩阵”。这一布局有助于共享供应链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并依托北京经开区成熟的汽车产业生态(如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配套企业)。
- 产能目标
- 原规划:二期工厂初期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与一期工厂合计 30 万辆。
- 扩展计划:小米已将相邻的 52 公顷地块纳入扩建范围,总面积增至约 105 公顷,未来总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45 万辆以上。
- 交付目标:受产能提升推动,小米将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此前的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显示出对市场需求的信心。
- 车型分配
二期工厂主要承担小米 SU7 改款车型及首款 SUV 车型 YU7 的生产任务。其中,YU7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续航达 820 公里,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现因产能调试延期至 8 月。
二、建设进度与投产时间
- 工程进展
- 拿地与开工:2024 年 7 月,小米以 8.42 亿元竞得 53 公顷土地;9 月部分地基建成,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多座建筑已封顶。
- 施工速度:小米采用 “昼夜施工” 模式,从拿地到规划验收仅用 9 个月,远超行业平均周期。
- 投产节点: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5 月中下旬启动试生产。
- 产能释放节奏
- 初期爬坡:投产后月产能预计逐步提升至 1.2 万辆,2025 年底前实现年产能 30 万辆。
- 长期规划:通过扩建和产线优化,2026 年总产能有望突破 50 万辆,支撑小米 “2026 年百万辆产销目标”。
三、供应链与政府支持
- 供应链优化
- 本地化率提升:小米与弗迪电池(比亚迪)达成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二供协议,2025 年 Q2 起月供应量提升至 1 万套,可缩短标准版 SU7 交付周期 3-4 周。
- 武汉零部件项目:武汉经开区同步推进零部件配套项目,进一步完善供应链体系。
- 政府政策支持
- 资质审批:北京市政府以特批方式帮助小米快速获得造车资质,成为 2017 年以来第四个获批的造车项目。
- 土地与资金:提供亦庄核心地块及税收优惠,二期工厂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 26 亿元,达产年产值需超 160 亿元。
四、未来布局与挑战
- 武汉工厂规划
小米武汉工厂已确定落户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毗邻小鹏、路特斯生产基地,预计 2026 年投产,主攻华中市场。该工厂将与北京基地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分散供应链风险并缩短交付周期。
- 合肥动态
合肥目前仅有小米汽车交付中心,早期传闻的生产基地尚未得到官方确认,可能仅为销售网络布局。
- 产能爬坡压力
- 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未交付订单约 15 万辆,部分车型交付周期长达 11 个月。
- 设备调试:新工厂投产初期需经历 3-6 个月的产能爬坡期,实际交付效率可能低于预期。
五、总结与展望
小米汽车第二个工厂的投产将显著缓解当前产能瓶颈,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为后续车型(如 YU7)的量产铺路。随着武汉工厂的推进,小米正构建 “北京 + 武汉” 双生产基地模式,为 2026 年百万辆目标奠定基础。然而,新工厂的产能爬坡速度、供应链稳定性以及市场需求波动仍需持续关注。对于消费者而言,产能提升将逐步缩短交付周期,而小米能否在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仍需观察其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