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第二工厂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2 14:13:23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第二工厂
小米汽车第二工厂(即北京二期工厂)的建设进展与战略布局已成为行业焦点。根据最新信息,该工厂已于 2025 年 4 月 17 日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这一进展不仅标志着小米产能扩张进入关键阶段,也为其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工厂概况与产能规划


  1. 地理位置与规模
    二期工厂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紧邻一期工厂东侧,总占地面积约 53.1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规划机动车停车位 1009 个。值得注意的是,小米近期计划将工厂面积从 53 公顷扩建至 105 公顷,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这一扩建将显著增强小米在华北地区的产能供给,满足持续攀升的订单需求。
  2. 产能目标
    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通过产线优化实现的 15 万辆实际产能,总产能将突破 45 万辆。这一产能规模不仅能缓解当前 SU7 订单交付周期过长的问题(部分版本需等待 11 个月),还为小米冲击高端市场提供了保障。

二、建设速度与投资规模


  1. 高效推进
    小米在二期工厂建设中展现出 “小米速度”:自 2024 年 7 月以 8.42 亿元竞得土地后,当天即动工,施工不分昼夜,仅用 9 个月完成规划验收。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种效率在汽车行业中较为罕见,体现了小米对产能扩张的高度重视。
  2. 投资强度
    二期工厂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 26 亿元,达产年产值不低于 160 亿元。这一投资规模反映了小米对智能制造的深度投入,包括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物流系统等。此外,武汉工厂的规划(总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进一步彰显了小米 “南北双基地” 的产能布局。

三、技术与供应链布局


  1. 绿色制造技术
    北京工厂采用多项环保措施,如水性涂料(VOCs 含量低于传统油性涂料 80%)、干式纸盒喷漆房(减少污水产生)、RTO 废气处理系统(效率达 99%)等,实现废水 “零” 重金属排放。工厂屋顶还布局了 16.2MW 分布式光伏电站,预计年发电量 1640 万度,减少碳排放 9905 吨。
  2. 供应链协同
    小米通过武汉工厂的扩建(如焊接生产线新增 7 条)强化供应链本地化,武汉基地将与小鹏、路特斯等形成产业集聚,降低运输成本 20%。此外,小米与德迈仕、汇川技术等供应商深化合作,确保核心零部件(如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的稳定供应。

四、市场策略与未来展望


  1. 新车型与交付目标
    二期工厂将主要生产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C 级轿车),该车型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现因产能调整可能延期至 8 月。同时,内部代号 “昆仑” 的大型 SUV(增程式)预计 2026 年推出,武汉工厂将承担其生产任务。这些车型的推出将帮助小米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地位。
  2. 全球化布局
    小米计划通过泰国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拓展东南亚市场,并在欧美以 “技术普惠” 策略冲击高端市场。2025 年,小米汽车海外营收占比目标为 45%,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国内产能的充分释放。
  3. 行业影响
    小米的产能扩张可能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销量达 2.92 万辆,环比增长 23.2%,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69%。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小米有望在新势力中进一步攀升,甚至挑战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品牌。

五、挑战与风险


  1. 盈利压力
    2024 年小米汽车单台亏损约 4.5 万元,尽管 2025 年毛利率目标提升至 20%,但产能爬坡与研发投入仍可能拖累短期利润。
  2. 供应链韧性
    虽然小米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了成本,但全球供应链波动(如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仍可能影响交付节奏。
  3. 政策与竞争
    欧盟对华关税政策、国内价格战等外部因素可能挤压利润空间,小米需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间寻求平衡。

总结


小米汽车第二工厂的建设是其产能扩张与市场渗透的关键一步。通过 “南北双基地” 布局、绿色制造技术和供应链优化,小米正逐步构建起高效的生产体系。随着新车型的推出和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实现 “后来居上”,但其能否持续盈利并应对行业挑战,仍需时间验证。
小米汽车第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