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概况:产能翻倍,支撑销量目标
- 地理位置与规模
二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造基地,与一期工厂仅一路之隔,总占地面积约 53 公顷(约 800 亩)。通过新增 52 公顷地块,未来工厂总面积可能扩展至 105 公顷,形成 “超级工厂矩阵”。
- 产能规划
- 设计产能:二期工厂额定年产能为 15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的 15 万辆,两座工厂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实际产能弹性: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如双班制生产),小米计划将实际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以匹配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
- 新车型支撑:二期工厂将主要生产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御 7)及后续 SUV 车型,满足多产品线的产能需求。
- 建设速度
- 拿地即开工:2024 年 7 月 25 日竞得土地后,小米当天启动施工,仅用 9 个月完成规划验收,创下行业纪录。
- 施工强度:工人每日工作 9 小时,周末及夜间持续施工,部分路面已完成硬化,多座建筑封顶。
二、技术亮点:智能化与生态协同
- 生产技术
- 智能产线:延续一期 “超级工厂” 的智能化定位,二期工厂采用压铸、电池车间等专属工艺,结合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实现 “软硬协同” 的智造标杆。
- 测试能力:配备 2.5 公里测试跑道,支持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和高阶智驾系统研发,强化技术验证能力。
- 供应链布局
- 本地化配套:武汉江夏区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落地,年产 30 万套零部件,形成长三角与华中供应链双核布局。
- 生态闭环:依托澎湃 OS 打通 “人 - 车 - 家” 场景,未来产能扩张将加速生态终端渗透,重构智能出行规则。
三、市场与交付:缓解产能压力
- 销量与订单
- 2024 年交付量:全年交付 136,854 辆,2025 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 当前订单情况: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 21.61 万台,剩余 13.39 万台需在 39 周内完成,周均交付需近 7000 台。
- 短期波动:4 月 14 日营销恢复后,周订单量从巅峰时期的 2 万辆下滑至 8000 辆,但存量订单充足,生产交付仍满负荷运转。
- 交付周期优化
二期工厂投产后,消费者提车周期有望从当前的 20 周缩短至 8-12 周,同时可能开放更多配置选择(如新增车身颜色)。
四、政策与生态:政府支持与产业协同
- 政策红利
- 审批加速:北京亦庄推行 “拿地即开工” 模式,二期工厂从拿地到规划验收仅用 9 个月,审批效率提升。
- 产业生态:北京亦庄打造 “汽车智造创新城”,规划 270 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涵盖智能网联创新港、高端制造示范基地等,为小米提供技术研发和供应链支持。
- 环保措施
- 绿色生产:一期工厂已采用 16.2 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循环用水比例 50%),二期可能延续类似环保技术,如绿色建筑材料和低碳生产工艺。
- 可持续发展:工厂设计注重碳排放控制,目标成为行业环保标杆。
五、未来展望:产能扩张与全球竞争
- 长期规划
小米计划在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产销量目标,二期工厂是关键一步。未来可能在三期地块(52 公顷)进一步扩建,或布局海外工厂以拓展全球市场。
- 行业挑战
- 竞争加剧:面对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的产能优势,小米需通过技术创新(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生态协同巩固市场地位。
- 供应链管理:随着产能提升,原材料稳定供应和成本控制将成为关键,小米需加强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
总结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快速推进,不仅是其 “All in 造车” 战略的执行力体现,更是应对市场规模化竞争的关键落子。随着工厂投产,小米将具备年产能 30 万辆的硬件基础,并通过智能化生产和生态协同提升产品竞争力。然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增长,仍需持续关注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及消费者需求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