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北京二期工厂:产能翻倍的核心基地
1. 项目进展与规模
-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一期工厂东侧,两地仅相隔一条马路。
- 建设进度:2024 年 7 月拿地后迅速动工,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最快 7 月、最迟 8 月正式投产。
- 产能规划:一期工厂原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投产后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未来通过扩建可提升至约 105 公顷,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2. 战略意义
- 产能瓶颈突破:2024 年小米 SU7 累计交付近 14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可缓解产能压力,缩短用户提车周期(目前部分车型需等待 11 个月)。
- 供应链协同:与一期工厂共享北京经开区成熟的汽车产业链资源,包括零部件供应商、物流网络及政策支持,降低生产成本。
二、武汉工厂:潜在的第三生产基地
1. 规划与争议
- 选址与规模:网传武汉工厂位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面积约 2000 亩(相当于 200 个标准足球场),毗邻小鹏、路特斯工厂,规划产能支撑 2026 年百万辆目标。
- 项目进展:2025 年 1 月启动项目经理招聘,4 月实地已动工,基桩建设和土地围挡完成,但存在土地用途变更(原计划给小鹏用于低空飞行器)的争议。
- 优势分析:武汉作为 “九省通衢”,运输成本比北京低 20%,工人工资每月少 3000 元,且拥有东风汽车闲置的 30 万辆产能工厂和激光雷达生产线,可快速整合供应链。
2. 官方态度
- 小米尚未正式官宣武汉工厂,但招聘信息和实地动工迹象显示项目已进入实质筹备阶段。
- 武汉市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供应)可能成为推动因素,但需关注土地用途调整的最终结果。
三、其他潜在选址:合肥与上海的传闻
1. 合肥
- 优势:合肥是新能源汽车之都,聚集蔚来、比亚迪等整车厂及 1000 多家配套企业,3 小时车程内可覆盖 90% 零部件需求,地理位置兼顾长三角与中西部市场。
- 现状:2024 年曾有传闻称小米与合肥接触,但 2025 年无最新进展,可能因北京二期工厂优先落地而暂缓。
2. 上海
- 早期传闻:2022-2023 年有消息称小米计划在上海建厂,因供应链和人才优势突出,但后续被澄清为招标公司地址标注错误,官方未确认。
- 当前动态:上海工厂未进入小米近期公开规划,可能已被排除。
四、总结:小米汽车产能布局逻辑
- 短期聚焦北京:二期工厂是当前产能扩张的核心,确保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同时验证小米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效率(从拿地到投产仅 1 年)。
- 中期拓展武汉:若武汉工厂落地,将成为小米在华中地区的枢纽,利用当地供应链和成本优势,为 2026 年百万辆目标铺路。
- 长期全国化布局:合肥、上海等地可能作为备选,但需观察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变化。
五、风险与挑战
- 产能爬坡压力: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需快速提升良品率,避免因质量问题影响交付口碑。
- 武汉项目不确定性:土地用途争议可能导致工厂建设延迟,需关注政府协调进展。
- 资金投入:汽车业务 2024 年亏损 62 亿元,持续建厂可能加剧财务压力,需平衡研发与制造投入。
小米的工厂布局体现了其 “快速迭代、区域深耕” 的策略,北京二期是短期胜负手,武汉工厂则是中长期增长的关键。未来,随着更多工厂落地,小米有望从 “手机巨头” 向 “智能汽车生态企业” 加速转型。
